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这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占比不断攀升,逐渐带来了投资效益下滑、通货膨胀高企、经济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一情况,结合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增长目标,构建一个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区间,对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效果的时滞性,首先运用计量学方法定量测算了固定资产投资与其效应两者之间的滞后关系。然后,基于两者滞后关系构建了相关模型测算固定资产投资率的适度区间。论文认为,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应使经济系统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且保证一定的投资效益。具体来说,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率最低应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即从当年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中拿出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至少能够维持不低于上一年的生产能力,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呈增长态势;第二,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率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最终会逐渐降低,当低于某个警戒值时,固定资产投资的低回报率会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率不能高于使投资效益低于上述警戒值的水平;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会推高通货膨胀,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至少应保证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经济发展可承受范围内。通过相关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1年,基于此,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的适度区间为27.94%-45.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宜超过24.58%。相比于其它国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的适度区间明显偏高,本文对结论做了相应的解释,同时就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最终逐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