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恶性程度不一,异质性较强,且预后较差。目前一线治疗为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但仍有40%的患者复发耐药,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耐药,仍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沙利度胺(thalidomide)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近年体内外实验发现其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和促凋亡作用而具有抗肿瘤潜能。血管生成和功能异常是癌症、缺血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的标志,它们有助于疾病进展[1]。在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关键因子,其与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两种VEGF受体(VEGFR-1和VEGFR-2)结合发挥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针对VEGF的靶向治疗,均有一定疗效。BCL-2蛋白家族包括一大类与凋亡相关的蛋白,基于功能和BCL-2同源(BCL-2homology,BH)结构域的组成,BCL-2家族成员大致分为三个亚组:一个抗细胞凋亡组和两个促细胞凋亡组。BCL-2蛋白属于抗凋亡组,在凋亡的机制中起核心作用[2],抑制其功能可促进细胞凋亡。目前已发现沙利度胺对胃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等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其作用可能与抑制VEGF及BCL-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蛋白表达相关[3-5]。而沙利度胺在DLBCL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其在DLBCL中的作用、探讨其机制对于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检测沙利度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OCI-LY10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分析其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1.培养DLBCL OCI-LY10细胞,分为对照组(即无药物干预组)和不同浓度沙利度胺处理组,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测每组的抑制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每组VEGF、BCL-2蛋白水平,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抑制率及蛋白表达的差异。2.收集2017.12-2018.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标本。排除标准:合并感染的患者;合并免疫缺陷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无肿瘤病史,近4周内无感染及用药史。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ELISA方法测两组血清中VEGF水平,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沙利度胺对DLBCL OCI-LY10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药物浓度为100ug/ml、150ug/ml、200ug/ml、250ug/ml时,作用48小时抑制率分别为0.14±0.32、0.25±0.10、0.38±0.04、0.40±0.06,作用72小时抑制率分别为0.07±0.05、0.25±0.38、0.44±0.16、0.67±0.12;P<0.05),呈浓度依赖性。2.沙利度胺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3.沙利度胺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体检者与DLBCL患者血清中的VEGF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沙利度胺对DLBCL OCI-LY1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蛋白表达相关;2.沙利度胺对OCI-LY10细胞BCL-2的表达无影响。3.本研究中DLBCL患者血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VEGF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需进一步扩大统计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