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ediwu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当代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大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实现我国“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贵州省是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省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经济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与我国其他省份仍存在不小差距。伴随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对资环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之以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贵州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人口总量增长,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研究贵州省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有利于助推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相关理论为依托,立足国内外文献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已有的研究基础,首先对贵州省2006-2015年十年间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随后运用地理学、资源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建立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近十年贵州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随后对三者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所得的结论,提出促进贵州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在十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口综合指数增长量较少,总体变化较平稳;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2)相关分析方面来看,贵州省2006-2015年间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人口对资源环境、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均存在正向影响。(3)贵州省2006-2015年协调度类型经历了“中度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的过程,协调发展度类型经历了“一般协调发展—略微失调发展—一般协调发展—中度协调发展”的过程;分县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呈现逐年提升的特点。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和评价国内外典型城市的雨水利用,分析义乌市水资源环境的现状及问题,并计算义乌市城区雨洪水资源量,同时对义乌城区雨水资源水质分析,确定雨洪利用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目前,旅游产业在“智慧旅游”的带动下,正加速其信息化发展、智能化管理的进程。为了进一步深化游客的个性化旅游体验,推动新型旅游服务模式的发展,各地区及旅游景区正积极投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一
详细介绍了东荣二矿十七层六面下料道火灾事故处理及分析。 Described in detail in Dongrong two ore seventeen layers six under the blanks fire treatment and analysi
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区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刚性强,加之长期沿用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生产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
近年来,随着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地理模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地理模型在语义与建模环境上的差异性,阻碍了地理模型的重用,造成了地理模型资源的浪费。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了向社会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
景观是由不同类型、形状、大小的斑块空间上镶嵌形成的,它们以基质作为背景,直接连接或者通过廊道间接连接。廊道(Corridor)是不同于两侧的基质的狭长地带,是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其两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正在被专家和学者重视。本文以黑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经济、人口、生活、社会四要素,以及县域交通优势度的交通覆盖水平、交通邻近水平、交通中心通达水平为测度因子,对各县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交通优势度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表达,探讨两者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从黑龙江省县域城镇化因素权重的变化来看,
学位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集中连片区,喀斯特地区地形破碎、切割较深、地下溶洞较多、水源涵养差、虽然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但是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