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途径研究鲁迅的操纵翻译思想与实践。“翻译研究”的新突破在于把翻译研究和文化、历史、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研究等结合起来。勒菲弗尔的操纵(摆布)理论、弗美尔的目的论和韦努堤的归化-异化策略都属于“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他们的研究重点是目标文本和目标文化,不同于先前单纯在语言层面上对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比较。以上理论深入研究了翻译活动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并为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为一位开创性的翻译家和近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翻译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翻译策略上的转变(从前期的归化策略转变为后期的异化策略)以及他后来对异化策略的坚持。鲁迅从来没有把翻译看作是不同语言间简单的文字转换,他凭借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掩藏在文字背后复杂的政治关系。从鲁迅的前期到中后期的翻译策略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政治思想对翻译进行的操纵摆布。尽管受到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压制,鲁迅仍然坚持自己的翻译道路和方向,是对当时主流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反抗,张扬了译者的主体性。
二十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鲁迅被卷入了与一些保守文人的论战中,他的许多重要翻译思想都形成于这个时期。虽然他没有刻意去系统地提出一整套翻译理论,但他的许多精彩的论点都记录在他的杂文、信件、序文和后记中。今天的人们常把鲁迅比作美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堤。鲁迅和韦努堤的异化翻译策略都是在归化策略在翻译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提出来的,都主张译文应有异国情调,都认同异化策略能繁荣和发展目的语语言。鲁迅站在改革中国语言的高度积极倡导异化策略,鼓励有抱负的年轻人致力于忠实的翻译工作。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由于鲁迅的倡导,异化直译风气十分盛行,有效地推动了汉语对许多西方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吸收,促进了汉语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
此外,在鲁迅的译作中,有的是输入介绍一种国内文坛未曾有过的新的小说理念、写作方法和小说样态;有的介绍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新的题材;还有一些展示了当时一些新兴国家的新文学(如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鲁迅一生的文学翻译活动,以及他围绕这些活动撰写的文章,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建构,而且也是现代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构成。在21世纪的今天,鲁迅的翻译思想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我们的翻译事业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继续推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达到互通有无和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