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3838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引领探索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得到了高质量的输出,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习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完成任务所拥有能力的自信程度评价,体现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控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自我判断,体现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它是学习成绩良好的“风向标”,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开端,是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学习的衔接。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一新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业压力的加大,考试的增多,以及伴随青春期而来的各种心理困扰、冲突与矛盾,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其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业畏难情绪严重,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行为消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尽管这一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健康发展的种种挑战,但他们的可塑性极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契机。那么,如何从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角度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进而提升学业成绩,对于促进其初一衔接阶段的学业适应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选取了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结合初中生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发、监督和约束其学习行为,从而达成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改变学习状态,促进学业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训练,考察了其干预训练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36名初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为初步构建提升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奠定了基础。研究二则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干预实验。选取城市重点学校的初一年级6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个班级为实验班(160人),3个班级为对照班(161人),对实验班级进行了18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而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干预,探讨了自主设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在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2)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初一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班级相比,进行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班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有效提高。(3)本研究自主设计并实施的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有效的,且具有实践操作性。
其他文献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更加重要。物流标准化作促进流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经环节,已被世界发达国家给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28-01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老年
<正>目的:通过对2例以气道受累为主的复发性多软骨炎导致动力性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病例CT、MRI检查的特征性分析,提高影像医生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影像学诊断的再认识。方法:回
会议
目的:超声骨密度在妊娠早期检测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12月147例妊娠10~19周的妇女行超声骨密度检测.结果:正常骨密度31例,低骨密度102例,骨质疏松症14例.结
目的:1.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组织中VEGF和TGF-β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VEGF、TGF-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2.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汉族、维吾尔族患者血清及组织中VEGF和TGF-β的表达,探讨汉族、维吾尔族患者之间的表达情况是否存在民族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正> 一朱熹法律起源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法律、道德和礼是不分的,视伦理礼义为法。然而关于仁礼的起源,即法的起源学说却大不一致。自古以来人们从“气”、“性”、“五行”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