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在喉部恶性病变活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患者中,主诉为咽喉部不适或异物感、伴或不伴有声嘶、痰中带血,经电子鼻咽喉镜筛查发现喉部肿物,怀疑恶性病变,需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的病例113例。所有患者按照单、双日的随机方法(单日就诊者纳入白光模式组,双日就诊者纳入NBI模式组)分为白光模式组58例,NBI模式组55例。白光模式组在白光模式下行喉部检查,留下影像资料后在喉部病变处取活检并送病理检查;NBI模式组先后在白光和NBI两种模式下行喉部检查,留下影像资料后在喉部病变处取活检并送病理检查。两组患者均根据活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行相应的外科手术,并将手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将其病理组织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组的恶性病变活检检出率及活检正确检出率,并作统计学比较。在NBI模式组中,对比同一病变在白光和NBI两种不同模式下的黏膜形态及黏膜浅层微血管形态。结果:(1)白光模式组的58例患者中,活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恶性病变的是32例,其中鳞状细胞癌29例,原位癌3例;非恶性病变26例,其中坏死组织9例,单纯性增生6例,乳头状瘤7例,声带息肉3例,淀粉样变1例。白光模式组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恶性病变的是45例,其中鳞状细胞癌38例,原位癌7例;非恶性病变13例,其中单纯增生2例,乳头状瘤7例,声带息肉3例,淀粉样变性1例。NBI模式组55例患者中,活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恶性病变的是42例,其中鳞状细胞癌36例,原位癌6例;非恶性病变13例,其中单纯性增生3例,乳头状瘤6例,声带息肉4例。NBI模式组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恶性病变的是44例,其中鳞状细胞癌36例,原位癌8例;非恶性病变11例,其中单纯增生1例,乳头状瘤6例,声带息肉4例。(2)白光模式组恶性病变活检检出率为71.1%(32/45),低于NBI模式组的95.4%(42/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5);白光模式组活检正确检出率为77.6%(45/58),低于NBI模式组的96.4%(53/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5)。(3)在NBI模式组中,对比同一病变在两种不同模式下的黏膜形态及黏膜浅层微血管形态,再结合其病理组织学结果发现: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恶性的病变,在NBI镜下表现一般是IPCL异常粗大、延长、扭曲、管径扩张、形态不均等。有些是实心或空心的棕褐色斑点,若斑点很明显,分布的又特别不规则,则病变的恶性可能性很大。有的则呈现出条索状、扭曲、凌乱的走形。有些恶性病变IPCL结构已经消失,被肿瘤新生血管取而代之,分布紊乱无规则、密度不均匀、形态各异。而这些恶性病变的黏膜微血管形态改变在白光模式下并没有像在NBI模式下那样清楚。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单纯性增生的病变因病灶表面多为角化的上皮或增生的鳞状上皮,在白光模式及NBI模式下均表现为病变被白色伪膜所覆盖,NBI模式下也未出现异常血管。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乳头状瘤的病变,在NBI模式下表现为IPCL轻度扩张,呈形态较小、排列稀疏的棕色斑点,而在白光模式下,只可看到病变的大体形态,只能根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无法与恶性病变准确鉴别。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息肉的病变,在NBI模式下表现为黏膜表面IPCL不可见,只可看到斜行血管和树枝状血管,与正常黏膜相似。结论:窄带成像内镜利用自身特殊的光学效应,结合咽喉部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比传统内镜更清晰的将咽喉部恶性病变的大体形态和黏膜浅层微血管形态与正常组织明显的区别出来,通过识别异常的IPCL,找到恶性病变所在位置,确定钳取活检组织的部位,明显提高喉部恶性病变活检检出率及正确检出率,起到靶向指导活检的作用,减少了漏诊和误诊,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