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凝练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是其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教学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最终提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包涵的内容丰富,难易程度不一,而学生自身存在个体差异,同一教学班中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常规的课堂教学未必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在区域认知学习中的需求,因而笔者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实施隐形分层的课堂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高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上往往依据性别等差异划分学校、依据年龄等差异划分年级,有些学校依据专门领域知识差异划分班级,只有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个体差异进行课堂教学,即便如此,也少有长期坚持下来的。在地理的区域认知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区域认知的概念和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会学生分析和处理区域认知的现象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措施,规划区域的发展方向,推测区域的发展结果或影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测试等方法对实验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初步了解,分析个体差异对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找出学生在区域认知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存在相同问题、不同个体属性差异的学生分为合作小组,观察学生在基于隐形分层教学下地理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变化。在课堂教学的实施前,教师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性别、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学习兴趣、地理成绩、区域认知基础、注意力等多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对学生进行区域认知测试,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确定学生原有的区域认知能力高低,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区域认知水平。教师进一步分析思考不同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结合区域认知的内涵,如区域定位、区域地理特征、区际联系与差异分析、预测区域发展等方面,找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高低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初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后,教师对学生隐形分层,将不同区域认知能力、不同个体属性的学生划分小组,进行以组内合作为主,组间合作为辅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的目标分层、问题分层、作业分层等,即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承担不同的探究问题,完成不同的课堂或课后作业,提升不同的区域认知能力,最终达成不同的区域认知效果。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对比和分析学生在隐形分层课堂教学前后区域认知能力的变化,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进一步实施这样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教师在实施隐形分层教学后,通过课堂测试的方法对比学生在教学前后区域认知能力上的变化,特别是区域认知的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对比实验班与参照班在区域认知能力上的总体变化,最终得出基于个体差异隐形分层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