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新闻是公民个体或群体(主要是非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专门化的网站、非制度化的自媒体、小众媒体等传播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事件报道与时事评论的一种社会活动。论文主要运用多址虚拟民族志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公民新闻本体和公民新闻发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除绪论外,论文共有6章,第1章为公民新闻发展的背景,第2、3、4章为公民新闻的本体,第5、6章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本体研究主要包括公民新闻传播的主体、内容与渠道,发展研究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外部视角聚焦于公民新闻推进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发展,内部视角聚焦于公民新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公民记者作为公民新闻传播的主体,其公民新闻行为体现了公共精神。从公民记者与报道内容的关系、公民记者的身份和公民记者发布新闻的频率三个维度,笔者对不同类别的公民记者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从个体的心理层面看,公民记者的公民新闻产制行为具有自我赋权的功能,这种自我赋权能使公民记者产生自我效能感,同时,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上访不如上网使得公民新闻成为弱者的武器。危机事件的内容传播确立了公民新闻的重要地位,而自媒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则使公民新闻的内容走向多元化。笔者从我国公民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创造及公民记者报道某则公民新闻的主要目的之视角,分析了利益诉求类、探询真相类、社会动员类公民新闻及其彰显的政治意义。通过个案研究,论述了公民新闻的受难、对抗与反讽三种叙事模式。公民新闻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专门化的公民新闻网和非制度化的自媒体传播平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新闻网运作的不同理念和特点,体现了技术的社会形成论观点,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传播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之间,是互动和互相形塑的关系。非制度化的自媒体传播平台使公民记者由“先前的受众”转为积极的“产消合一者”,其信息传播模式从大众传媒的“教堂传播”转变为“集市传播”,信息传播控制方式为先“出版”后“过滤”。 从外部发展的视角看,公民新闻推进了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公民新闻推进大众媒体新闻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新闻传播机制的社会化以及新闻报道内容的公共性偏向,公民新闻与大众传媒公共性呈现出汇集与交织。从公民新闻自身发展看,笔者分析了公民新闻存在的五重现实困境,并从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探析了公民记者需要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其新闻报道内容应体现语言的可理解性、内容的真实性、意向的真诚性和过程的正当性等语言有效性要求,同时,公民记者应自觉以交往行为为准则,进行公民新闻的采写与传播。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高低关涉公民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公民记者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培养负责任的传者,个人化、碎片化的媒介素养习得和社会化、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公民记者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