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17合金中的β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TC17合金(Ti-5Al-2Sn-2Zr-4Cr-4Mo)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 β斑在工业级铸锭、实验室小型铸锭和定向凝固样品中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影响β斑形成的凝固条件和工艺参数,进一步明确了凝固过程中β斑形成机制和形成规律,为熔炼过程中控制此类偏析产生提供技术参考。对TC17合金工业级铸锭和锻棒中的β斑进行了系统分析表征。结果发现:工业级铸锭和棒材中β斑的成分特点均为富Cr和Zr、贫Mo,相变点比基体低15℃~35℃;工业级铸锭中的β斑形状不规则,呈散点状分布于铸锭锭头心部位置;大棒材中β斑形貌与铸锭差异较大,表现为异常长大的β晶粒。通过定向凝固实验,研究了 TC17合金不同凝固速度条件下溶质分配和固液界面形貌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固液界面形貌从平面结构转变为胞晶结构再过渡到枝晶结构;平面界面失稳和胞枝转变的临界速度分别约为15 mm/h和30 mm/h;偏析方式由宏观偏析转变为胞晶间或枝晶间的局部偏析,在凝固组织中分别形成宏观偏析β斑和通道状β斑。结合相率分析,β斑的形成实质上是凝固过程中Cr和Zr元素正偏析、Mo元素负偏析的结果。通过真空自耗电弧炉(VAR)熔炼TC17合金实验锭,模拟在实际VAR中β斑的形成过程,研究其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当熔池搅拌作用很弱时,β斑与铸锭中的晶粒形貌存在明显对应关系,等轴晶区出现不规则形状β斑,冒口区出现通道状β斑,柱状晶区无β斑出现;无稳弧搅拌情况下,凝固速度(R)控制β斑形成,温度梯度(G)决定β斑形成后形貌,实验锭中β斑产生的临界凝固速度约为 4.3×10-4 m/s。研究了稳弧搅拌、熔炼次数等VAR熔炼工艺参数对β斑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VAR过程中稳弧搅拌驱动熔池内液相流动,促进了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化,搅拌破坏了β斑与铸锭晶粒形貌的对应关系;稳弧搅拌利于枝晶前偏析液相的流动汇聚,并在柱状晶向等轴晶过渡过程中形成偏析通道,凝固形成块状β斑;采用收弧工艺可以减小熔池深度,抑制冒口区心部不规则β斑的形成;随着熔炼次数和铸锭直径逐次增大,熔池深度增大,冷却速度降低,β斑的尺寸和形成倾向增大。总结了不同凝固条件下β斑的形貌特征与分布规律,将β斑归纳为四种类型:宏观偏析β斑、通道状β斑、不规则β斑和块状β斑。提出了四种β斑可能的形成机制:G较高R极低的凝固条件下,溶质元素充分扩散形成宏观偏析β斑;低R和高G条件下,柱状晶枝晶间距增大,溶质元素在枝晶间偏析形成通道状β斑;低R和高G条件下,等轴晶沉积和等轴晶晶内偏析均形成不规则β斑;稳弧搅拌促进柱状晶枝晶前沿液相流动和偏聚,形成块状β斑。最后,通过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实验对形成机制进行验证,为工业实践VAR过程中限制β斑形成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蒙古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根据蒙古民间传说的内容特征,将其所涉及的母题置于蒙古族与相关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下,从人物传说、名胜古籍文物传说、山水传说、格斯
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 APB)利用各种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但不释放氧气,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种生态环境中。紫
高效液相色谱(HPLC)已经成为糖类物质分离分析的重要工具。由于糖类物质没有光学活性,因此需要通过衍生化的方法使之带上紫外或荧光集团才能实现在HPLC上分离检测。目前已经
包装领域大量使用的聚烯烃类材料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降解和资源化再利用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和研究热点。化学法回收利用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热解、催化裂解等手段
黄褐斑的发病是体内外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结果。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信息时代爆炸性增长的网络数据量对光通信网络的传输容量、灵活性和动态性提出了新的需求。调谐半导体激光器作为一种波长可以快速灵活切换的光源器件,在未来的动态光网络中
果园多工位收获系统主要应用于现代矮砧密植苹果园,辅助采摘者完成苹果的自动收集输送和自动装箱作业。针对收获系统在苹果输送装箱过程中果实碰撞风险高、损伤大等关键问题,
香港廉政公署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对社会公众和社会各阶层的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与执法、预防并重的一种战略,并得以长期坚持与有效贯彻。反腐倡廉教育在廉政公署的“三管齐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