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动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地区之间创新的空间联系越来越为区域创新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因此,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的研究,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优化区域创新网络,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引力模型计算创新空间联系强度,并构建创新空间联系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结果表明,创新的空间联系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强城市创新的空间联系,对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有着重要意义。创新的空间联系结构通过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之间创新的空间联系,从而影响到区域创新绩效。在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城市创新能力评分,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其次根据城市创新能力构建基于技术距离的创新空间联系的强度矩阵,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主要是围绕几个重要节点,并逐渐形成多层级创新空间联系的网络层级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基本已经形成以上海和南京为区域创新联系网络中的核心,逐渐形成多层次发展的区域创新联系网络结构,苏州、杭州、无锡等二级城市的崛起也在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创新空间联系整体结构特征看。创新空间联系网络内部各城市节点关联度较高,关联效率较高,但是网络整体密度较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水平较低,处于低水平的联系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的整合联动不足,主要是由于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安徽省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创新水平的严重不均衡,再加上行政区划的行政壁垒,使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整体凝聚力不足,阻碍了网络整体发展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性,较多的依赖中心节点城市的带动,且有较多城市处于边缘地区,中心城市对其带动不足。从创新空间联系主体特征看,长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群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辐射能力,但是辐射范围有限,且未能完全发挥节点城市创新扩散能力;创新的集聚聚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城市群的等级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次级节点城市与核心节点城市相比,中心性明显相差较大,大多数城市没有控制其他城市的能力;核心节点城市在创新空间联系网络中拥有较大运用结构洞的能力,但还有待提高,边缘区域城市虽然对外和对内联系较少,但冗余信息也较少,导致结构洞数目较多,可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联结核心地带,重构网络。从创新空间联系集聚特征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创新联系主要围绕核心节点城市进行,个别城市处于孤立状态,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联系不足;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有较多城市处于便与地区,核心区域内部城市间联系紧密,边缘区域内部城市联系松散,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系强度较低;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网络分为5个群组,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群组中只有2个群组内部创新信息流动性较强,创新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其余3个群组内部创新信息流动性较弱,创新空间联系松散;只有4个群组之间的创新空间联系较为紧密,群组之间的创新联系强度较高,其余1个群组处于孤立状态,与其他群组之间的创新空间联系较为松散;最后,根据派系分析得出有创新合作基础的13个派系,有望实现跨区域的创新合作。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应该通过调整网络内部结构,加强城市间创新联系,提高长三角城市群整体联系强度。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结构研究,根据现阶段城市创新空间联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调整创新空间联系结构,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加快培育部分城市创新能力,推进城市群创新均衡发展;增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跨城市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节点城市培养,构建梯度有序的区域创新联系网络体系;促进创新集群发展,推进城市群整体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