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乳化沥青作为一种道路建筑材料,由于绿色环保,施工安全等优越性能,被广泛用于路面新建、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工程,但是由于其强度形成慢、力学性能不足,成为了制约乳化沥青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乳化沥青的干燥过程很大程度决定了乳化沥青以及乳化沥青混合料后期的强度形成与力学性能,然而由于乳化沥青干燥过程没有合适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乳化沥青的干燥出发,开展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在矿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化沥青作为一种道路建筑材料,由于绿色环保,施工安全等优越性能,被广泛用于路面新建、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工程,但是由于其强度形成慢、力学性能不足,成为了制约乳化沥青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乳化沥青的干燥过程很大程度决定了乳化沥青以及乳化沥青混合料后期的强度形成与力学性能,然而由于乳化沥青干燥过程没有合适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乳化沥青的干燥出发,开展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在矿料作用下的干燥成膜过程影响机制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乳液的干燥成膜理论分析以及对乳化沥青固含量、厚度、温度干燥过程的研究,确定了乳化沥青干燥过程主要划分为三阶段,分别为乳胶颗粒的填充阶段、颗粒形变阶段和颗粒扩散融合阶段,提出了以最大沥青颗粒堆积体积率φm等参数为主的干燥过程评价指标。(2)通过改变乳化沥青制备时的基质沥青温度、乳化剂、储存稳定剂以及润湿剂,研究了乳化沥青在不同条件下的干燥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基质沥青温度在120℃-160℃时对乳化沥青的干燥过程基本没有影响;相对而言三种乳化剂中以标号为KZW的乳化剂干燥时间短,干燥成膜效果好;研究发现储存稳定剂与润湿剂对乳化沥青的干燥效果都是不利的;通过微观观测的手段发现,大颗粒的存在会导致乳化沥青成膜的孔隙增多,从而影响成膜效果。(3)开展了乳化沥青胶浆干燥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胶浆中填料的配比、乳化沥青的种类,建立了乳化沥青胶浆的干燥模型,提出了胶浆干燥过程的评价指标,并且分析了乳化沥青的干燥参数在乳液与胶浆中的传递。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水泥会使得胶浆干燥过程变缓,成膜效果变差,但水泥的占比对胶浆的干燥过程基本没有影响;在不同乳化剂的乳化沥青下,胶浆干燥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二阶段,并且以KZW这类乳化剂干燥效果最佳;添加二氧化硅会促使乳化沥青胶浆的干燥与成膜;在25℃,风速为0.4米/秒,厚度为3mm条件下,最大堆积体积率从乳液传递到胶浆中明显减小。
其他文献
混凝土桥梁的建设期在我国已有几十年之久,建成数量居多,但在其广泛使用的同时,混凝土结构老化、病害等耐久性问题也随之产生,严重影响桥梁使用寿命。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部分桥梁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许多桥梁结构进入加固维修和改扩建阶段。增大截面法是一种常用的加固方法,即将病害严重的老混凝土去除,在坚硬的混凝土骨料上浇筑一层新混凝土,而新老混凝土粘结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物的再次使用,故需要对新老混
大连星海湾大桥位于大连星海湾,为一座三跨地锚式悬索桥。该桥原设计方案加劲梁的施工方式为分体吊装,即桁架和桥面板分开吊装。分体吊装的优点是单次吊装重量小、施工相对容易;缺点是相比于工厂预制,桥面板的焊接、防腐等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工期较长。由于施工中工期出现延误,且为保证工程质量,星海湾大桥加劲梁施工方式变更为整体吊装。然而星海湾大桥跨径相对较小,单节段(桁架加上桥面板)重量较大,采用整体吊装会导
断层破碎带是隧道修建过程中常遇到的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其风化程度高、强度低、承载能力差、易变形,使隧道施工很容易发生大变形、坍塌、突水等施工灾害。虽然我国在隧道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由于断层破碎带的不确定性较多,导致在开挖时对断层的实际控制不足,因此还需对断层作用下隧道的位移、应力变化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补充。本文以大连某地铁工程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穿越不同弹性模量断层
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其中钢-混凝土组合桥梁作为桥梁中独特的一部分,由混凝土、钢梁以及剪力连接件组成,具有混凝土抗压以及钢梁抗拉等优点,同时具有较短的施工时间、较混凝土梁相比自重轻、结构的延性好,因此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由于材料性能的退化,普遍存在着承载力下降的问题,因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桥梁垮塌等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钢
在设计沥青混凝土时,必须考虑到操作条件,以解决增加沥青混凝土涂料耐久性的问题。设计最佳组成时,必须考虑到路面结构层中沥青混凝土的工作条件以及原材料的质量。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必须抵抗侵蚀性因素的作用,抵抗汽车车轮的剪切应力,并能抵抗温度和疲劳裂纹。设计沥青混凝土混合物的传统方法是基于组分的这种体积比的选择,其提供了残余孔隙率的指定值以及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归一化指标。在大多数情况下,现有混合物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车领域也带来了汽车智能化的变革热潮,并成为行业的一大主要发展方向,引领着行业前沿技术的向前推动。基于视觉传感器的车辆环境感知技术是智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其容易受到各种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面向雾天交通场景,本文首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除雾网络进行改进,然后结合智能车场景理解领域的具体应用对典型除雾网络的除雾效果及除雾工作在此领域的适用
在役中小跨桥梁在长期荷载、环境因素、材料老化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出现结构损伤和抗力退化。如何快速、有效的对桥梁开展承载能力评估,是桥梁检测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论文聚焦量大面广的中小跨桥梁,基于现场实测的响应影响线对桥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获得能够代表桥梁实际承载能力的有限元模型,继而基于修正模型实现对桥梁的承载能力评估。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8102):基于空间响应特征
混合梁斜拉桥主跨采用钢梁、边跨采用混凝土梁,在钢梁与混凝土梁间通过钢混结合段连接成整体,具有跨越能力大、受力性能好等特点,在国内外桥梁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纬二桥为塔墩梁固结体系混合梁独斜塔斜拉桥,跨径布置为47米+86米+29米=162米,集塔墩梁固结、混合梁、混合异型桥塔、V墩、空间曲线桥塔、少背索体系、超宽桥面、大角度斜交等结构特点,与传统桥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有必要对纬二桥的结构体
桥梁结构跨径的日益增加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结构刚度和阻尼随之减小,系统更加轻柔,风致振动越来越显著。桥梁抗风性能也逐渐成为保证大型桥梁结构可靠以及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权衡桥梁风工程的主要研究手段的优缺点,本研究团队开创性的提出了桥梁风工程室外试验基地(the Outdoor Experimental Base for Bridge Wind Engineering,OEBBWE),并开展了
近些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飞速发展,例如在我国沿海地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便利性以及高效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其中在海洋工程中跨海桥梁的建设为解决这一需求功不可没。跨海桥梁通常处于风急、浪高、潮大等恶劣环境中,所以在风、浪、流等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更加明显。在以往研究风、浪对跨海桥梁作用时,仅仅对风、浪荷载进行简单叠加,而在实际情况中,风、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