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我国所有癌症第2位和第5位[1],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晚期结直肠癌极易发生远处转移,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肝脏,大约30%~50%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因此,肝转移是肠癌治疗的重难点,也是肠癌致死的首要原因。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若不进行任何治疗,大部分仅有几个月的生存时间,且其中未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年存活率基本为0%。因此,探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第一要务。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炎症及肿瘤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求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客观化的指标,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确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1)收集患者四诊信息,依据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主任医师意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肝转移时间和转移灶数目),凝血指标(PLT、PT、APTT、TT、D-D、FIB),炎症指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及肿瘤指标(CEA、AFP、CA125、CA19-9)。(3)整理数据,录入电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分布,中医证型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4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44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8.57%、31.43%,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2:1。在140例研究患者中,30~45岁患者的构成比最低,为5.00%;61~75岁患者构成比最高,为57.14%。(2)疾病相关情况的分布:从14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部位分布情况来看,直肠癌(共48例)最多,占总人数的34.28%;其次是乙状结肠(共44例),占总人数的31.43%;升结肠(共34例),占比为24.29%;降结肠(共9例),占比为6.43%;横结肠(共5例)最少,占比为3.57%。从肿瘤的分化程度来看,最常见的为中分化,共有78例,占比为55.71%;其次是中低分化,共49例,占比为35.00%;低分化8例,占比为5.72%;中高分化共5例,占比为3.57%。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从病理类型来看,管状腺癌为结直肠癌常见的病理类型,共计112例,占总人数的80.00%,其余各类型病例较少,较为罕见。从出现肝转移时间和转移灶数目的分布情况来看,同时性肝转移有80例,占比为57.14%;异时性肝转移有60例,占比为42.86%;病灶个数为单发的病例数为40例,所占比例为28.57%,病灶个数多发的有100例,占比为71.43%。(3)证型分布:在14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脾虚肝郁证的患者例数最多,共有65例,占比为46.43%;湿热瘀毒证38例,占比为27.14%;脾肾阳虚证患者有22例,占比为15.71%;气血两虚证最少,共计15例,占比为10.72%。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肝转移灶数目、PLR、NLR、APTT、D-D、FIB、PLT、CEA、CA125、CA19-9存在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类型、肝转移灶出现时间、LMR、PT、TT、AFP不具有相关性(p>0.05)。(5)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与PLT水平呈负相关(p<0.01),脾虚肝郁证与PLT、CEA水平呈正相关(p<0.01),湿热瘀毒证与CEA水平呈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1)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好发于男性、高龄人群,肿瘤分化程度以中分化多见,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多见,肿瘤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肝转移时间以同时性肝转移多见,肝转移病灶以多发常见。(2)结直肠癌肝转移共有4类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虚肝郁证>湿热瘀毒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以脾虚肝郁证和湿热瘀毒证占比较高。(3)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与PLT低水平相关,随着PLT水平的降低辨证为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概率越大;脾虚肝郁证与PLT高水平、CEA高水平密切相关,随着PLT、CEA水平的升高辨证为脾虚肝郁证的概率越大;湿热瘀毒证与CEA低水平密切相关,随着CEA水平的降低辨证为湿热瘀毒证的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