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是目前人和动物传染病预防的两种最主要方式。利用弱化的活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抗原,可高效而全面地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是有前途的疫苗研制方式。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是一种良好的病毒载体,动物体内的研究表明,表达外源蛋白的重组VSV病毒可有效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供较全面和持久的保护。然而,目前制约VSV载体进入实际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安全性,试验表明,在高剂量接种VSV后,小鼠可表现出神经毒性,出现诸如后肢麻痹等症状,因此,野生型的VSV疫苗载体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改造,以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M蛋白作为VSV的重要毒力因子,与VSV的致病性形成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自然情况下,存在一种VSV突变体,其M蛋白上第51位氨基酸(甲硫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这种突变型VSV的致病性减低。目前研究的一个不足是,对VSV致病机理及M蛋白在其中意义的研究数据几乎完全来源于小鼠。猪是VSV的天然宿主之一,本试验研究了M蛋白第51位氨基酸发生缺失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ΔM51)对猪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相比野生型VSV,接种VSVΔM51后动物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抗体中和的检测显示,VSVΔM51可有效地激发本体动物的免疫应答,有希望成为一个有效的预防猪VSV的候选疫苗载体。由于VSVΔM51仍然具有一定毒性,利用重组DNA技术,本试验又构建了M蛋白三位点发生突变的新型重组VSV病毒(VSV-MT),突变的位点包括:M蛋白第51,221位和226位氨基酸。在此基础上,本试验对新病毒进行了体外和体内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包括体外病毒多步生长曲线,病毒在动物体内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体外病毒多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VSV-MT的增殖能力显著弱于野生型VSV病毒(VSVXN2)。体内实验中,以体重变化和组织病毒载量等为指标,较之野生型VSV病毒和VSVΔM51病毒,VSV-MT显著弱化。病毒在毒性弱化后,通常会出现免疫原性的减弱,因此,本试验对弱化的VSV-MT的接种动物的免疫保护力进行了测定。VSV-MT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表明,不同剂量的VSV-MT接种动物后,动物体内可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免疫动物21d后,对各免疫剂量组的动物用野生强毒攻击,动物未出现死亡、显著的体重下降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