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系统总结狮子山铜矿床区域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基础上,以矿田地质力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的方法、理论为依据,开展狮子山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矿体定位规律以及隐伏矿预测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及创新占.1、狮子山铜矿床产于狮子山倒转倾竖褶皱的北西翼,赋矿地层为中昆阳群因民组、落雪组、鹅头厂组。根据赋矿地层岩性的差异,将狮子山铜矿床矿(化)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因民组中的砂岩型矿体、落雪组中的白云岩型矿体、鹅头厂组中的板岩型矿体;新发现一种矿化类型:铜矿化辉长岩。2、通过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及均一温度、盐度的测定,新发现高温、高盐度的包裹体,反映有深源成矿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结合矿床地质以及矿床地球化学其他特征,认为狮子山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深源叠加类型,新提出矿床深部存在深源流体参与成矿作用。3、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型式:“背斜+一刀”、“多字型”控矿构造型式;提出了狮子山褶皱构造演化新机制以及矿区三级构造控矿特点及矿体定位规律。4、通过7、13、15中段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得到了不同元素的组合:高温元素组合Cu-Mo-Ag-Bi、中低温元素组合Na2O-Zn-Ge-Ag-Sn-Pb、与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组合:CaO-MgO-Sr-Mn-(Cu)。矿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北东向控矿断裂走向和褶皱轴向大体一致,反映了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异常浓集中心主要位于狮子山背斜转折端,异常由北东向南西减弱、由落雪组向因民组递减,指示成矿流体运移方向;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浓集中心位于3-8号勘探线之间,与主矿体、8号飘带矿体重叠,说明该区域深部是隐伏矿的主要靶区。5、提出成矿元素分带规律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Cu-Mo-Bi-Co-Mn组合为近矿指示元素;Ag-Pb组合为远矿指示元素;垂向上具自上而下的轴向分带序列Mn-Ba-Ag-Cu-Zn-Co-Pb-Bi-Mo。6、在成矿规律、矿体定位规律基础上,应用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矿区深部隐伏矿进行了预测,经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