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充分挖掘双季稻产量潜力,以及新型调节剂对水稻群体的调节与增产作用,创新超高产栽培技术,2012年在浏阳市浏阳镇和醴陵市白兔潭乡进行了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源库特性、干物质积累以及太阳辐射利用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季稻采用同一核心成分按不同调控目标组配的不同功能调节剂进行全程化控可以起到促蘖、促粒和延衰效果。试验表明,前期施用农宝使分蘖率提高,中嘉早17、天优华占和甬优9号分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9.2%、18.8%和19.3%,为保证足穗奠定了基础;中期施用保民丰使中嘉早17和天优华占每穗粒数分别增加8.9%和5.0%,为攻大穗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期施用诱抗宝可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剑叶实际光合效率,减缓叶片衰老速度,确保群体巨量库容的有效安全充实。(2)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特点。以全程化控为特征的超高产栽培模式,其早、晚稻产量分别显著高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浏阳点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380k.g/667m2,较对照增产31.8%;醴陵点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413kg/667m2,较对照增产31.3%。超高产栽培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3)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稻的增产机理。从库源特征分析,超高产栽培模式颖花量早稻平均达42000m-2,晚稻平均达45474m-2,分别比当地传统栽培模式高13.8%和12.1%;平均叶面积指数早稻平均达2.7,晚稻平均达3.5,分别比当地传统栽培模式高28.6%和53.3%,充足的源为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干物质形成分析,超高产栽培模式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早稻平均达645.4g/m2,晚稻平均达594.2g/m2,显著大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较当地传统栽培模式提高21.5%和74.2%。从太阳辐射利用率分析,超高产栽培模式群体截获了较多的太阳辐射量,总太阳有效辐射量早稻平均为786.3MJ/m2以上,晚稻平均为1078.5MJ/m2以上,分别比传统栽培模式提高7.3%和5.9%,同时群体辐射利用率较当地传统栽培模式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双季稻采用全程化控与原有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的栽培方式,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提高群体光能截获量,通过以足量大穗形成高颖花量,协调穗粒结构,并能保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更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