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印度大陆和亚欧大陆对接碰撞的过程中,壳幔物质发生大规模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穹窿,同时引发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扎西康多金属矿集区形成于这样的背景。对其控矿因素、找矿模式研究已有一定资料和认识积累,多方面地质信息显示扎西康矿床的形成与区内错那洞核杂岩体关系密切,而两者距离较远、地表位置相对独立,有必要对其深部联系进行挖掘。但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该区地球物理工作程度较低,许多地质认识缺乏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撑。本研究通过大地电磁(MT)反演结果结合大比例尺(1:5万)重磁三维资料,详细揭示错那洞岩体形态特征(岩体顶面起伏形态、埋深、延伸以及侧伏状况)以及矿区构造格架,综合研究该地区地下深部结构特征,为扎西康多金属矿集区的成矿模式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大地电磁资料(MT)反演视电阻率剖面和重力三维反演资料、磁法视物性反演结果均显示,扎西康下方约4km深处存在隐伏的穹窿构造,该穹窿整体表现为高视电阻率、低密度以及弱的负磁性的地球物理场响应。大地电磁资料(MT)显示,矿区下方推断的隐伏穹窿构造与错那洞核杂岩体之间没有连通,表现的是低阻板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地层的电阻率响应;而重磁反演资料显示,南部错那洞核杂岩体向北倾斜,深入地下10km以上,浅部密度分布不均匀,指示其经过了多期侵入和蚀变不均,对应其复杂多元的岩性、结构特征,扎西康下方的隐伏穹窿构造上侵界面呈“S”型凹凸起伏,暗示着矿区可能存在侵入岩支,两个低密度异常体之间表现为低密度特征,综合MT反演结果及研究区构造演化、岩石物性资料认为,该条带状低密度异常为地下破碎构造带,并不是两个穹窿构造之间的物质连通的体现。本研究的地球物理成果揭示了矿区和南部错那洞核杂岩地区的地下结构,重点针对地下穹窿的结构特征,填补了研究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空白,从提供了一定深部结构信息,包括研究区地下隐伏穹窿构造的规模、形态及与矿床、其他穹窿构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支持扎西康地区成矿作用深刻受穹窿影响的观点,也为矿区开展三维建模、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