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畸形作为口腔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多发病,目前越来越受到正畸患着和医生们的关注。而上颌横向发育不足则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它不仅影响咀嚼、语言等功能,还会影响美观,妨碍社交,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正畸临床上,由于其横向宽度的不足而出现的牙弓、颌骨的狭窄以及反(?)等不同错(?)畸形,正畸医生们则多采用上颌扩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后,腭中缝处新生的骨质需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沉积钙化。多数情况下,新沉积的骨质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再次发生吸收,使上颌骨、牙弓等又变狭窄,导致畸形复发。其发生率在临床上较高,因此如何促进上颌扩弓后腭中缝处新骨的沉积和钙化,对缩短正畸临床矫治疗程,减少和预防RME后复发等,均有着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RME装置扩展大鼠的上颌骨,分析雷奈酸锶在大鼠上颌扩弓后腭中缝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RME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 genic protein-2, BMP-2)表达的影响。从而为正畸临床RME中,应用雷奈酸锶促进上颌骨腭中缝组织改建,减少扩弓后复发,缩短矫治后保持时间,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36只6周龄Wistar大鼠,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该组大鼠既不进行上颌快速扩弓,也不灌服雷奈酸锶悬浊溶液(仅灌服等量的水)。B、C两组大鼠均在上颌安置二眼圈簧扩弓装置,加力0.98N,扩弓器的末端分别插入左右两侧第一二磨牙之间,并用光固化树脂分别粘接左右侧三个磨牙成一整体,C组大鼠在扩弓同时每日定时灌服600mg/kg的雷奈酸锶悬浊液。实验第4、7、10天,分批处死大鼠,解剖出大鼠上颌组织,用microCT扫描大鼠头颅获取上颌的三维影像资料,测量大鼠腭中缝宽度。再将部分腭中缝切片行HE染色,观察三组大鼠上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剩余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腭中缝组织中BMP-2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大鼠上颌组织实验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大体观察:A组大鼠体重随天数增加而稳步增加,而B、C两组大鼠在二眼圈簧扩弓器安置的第2和第3天体重下降,第4天后大鼠体重开始恢复增长。在整个实验期间,B、C两组大鼠的平均体重,均小于A组大鼠的平均体重(P<0.05)。而B、C两组大鼠之间的平均体重在扩弓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肉眼可见,扩弓后B、C两组大鼠上颌宽度比A组上颌宽度增大。2. MicroCT观察显示:B、C两组大鼠的腭中缝宽度比A组大鼠明显增宽(P<0.05),并且上颌两侧磨牙明显颊倾。此外,在实验第7天和第10天,C组腭中缝扩宽量均小于B组,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与A组相比,B、C两组大鼠腭中缝处目标区域的骨容积明显减小(P<0.05);而C组目标区域的骨容积在实验第7天和第10天均比B组骨容积大(P<0.05)。3.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A组大鼠腭中缝处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少有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分化。B、C两组大鼠在扩弓力的作用下,腭中缝处与扩弓力基本平行的红染纤维组织增生,并被牵拉伸长,两侧的次级软骨组织也向纤维组织处扩展,骨缝边缘的成骨细胞数量增多,骨形成过程活跃。在扩弓加力的第7天和第10天,C组大鼠腭中缝处细胞增多更明显,骨形成也比B组活跃。4.BMP-2染色显示:实验第4天时,B组大鼠腭中缝BMP-2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 MOD)明显高于A组腭中缝处BMP-2的MOD值(P<0.05),而在扩弓的第7天和第10天时,A、B两组间BMP-2的MOD值无明显差异(P>0.05)。C组大鼠腭中缝BMP-2的MOD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1.较大的扩弓力值(0.98N)可以打开发育期大鼠的腭中缝,增加上牙弓及上颌骨的宽度;2.在RME扩弓力的作用下,雷奈酸锶能够促进大鼠上颌腭中缝区域骨容积和BMP-2表达的增加;3.雷奈酸锶可以促进大鼠上颌快速扩弓时腭中缝处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质沉积钙化和骨改建过程,将有利于正畸临床上维持扩弓效果,减少扩弓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