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脚步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改变。西方工业文明主导了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这使得我国很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走向边缘地位。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来源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是经过价值认定的一笔精神财富。它们不光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基因,更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世界、各个国家、乃至很多地方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笔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承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课堂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号召为研究背景,并了解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其学科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实践意义。选取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先后理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传习馆、文化传承的相关概念,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传习馆的基本构成等相关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对传习馆的馆长等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对传习馆的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发展成果等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后,笔者以每个学院40份问卷的数量对全校2013级到2016级的同学进行了问卷发放,了解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在传习馆进行学习的相关情况。笔者发现,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有以下可借鉴的经验:第一,校领导有着“文化自觉”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意识;第二,“两条线”特色教学;第三,“产学研创”的系统性教学模式。但是,也存在相关问题,具体如下:(1)在传承理念方面,存在着价值评估不到位,关注程度不足的问题。(2)在传习馆的运行上,存在着课程和活动类型受有局限、传承手段单一、硬件设施粗糙简陋、在校影响力欠缺以及缺乏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结合大学职能理论、全人格教育理论和泰勒以及杜威的课程理论,笔者从传承理念、传承客体、传承渠道、传承管理这几个方面给传习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中提出了对策建议。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在高校内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笔者仅从高等教育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相结合的视角,给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上提出对策建议,望给部分地方高校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