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构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后绝对贫困消除,贫困将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在教育领域,解决教育相对贫困对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教育相对贫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上,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现实问题和政策要求尝试构建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体系,提出建立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过程和结论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重构教育贫困和教育相对贫困概念,确立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分析已有教育贫困概念的内涵和秉持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教育贫困的双重内涵。立足工业社会现实,教育相对贫困一是指能够完成现代社会生产所需的最低程度的教育,但受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个人教育程度未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处于劳动生产价值链的低端。二是指个人在教育交往实践过程中不能得到平等、尊重地对待,遭受贬低、排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教育相对贫困是指教育培养体制存在缺陷,受教育者缺少为了社会共同体利益参与社会生产和交往,并在其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在已有相对贫困研究基础上,确立教育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两条判别依据:一是,能否使受教育者具备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能力素质;二是是否超出社会对教育不平等所能容忍的范围,包括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正义原则。第二,确立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指标。在分析国内外教育指标、贫困指标和教育贫困指标体系建构思路、指标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相对贫困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结合我国义务教育现实问题和政策要求,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和德尔菲法构建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指标体系。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的解决,不仅需要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还需要完善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弱势学生脱贫和自主发展能力。对此,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体系分为三部分:“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体现在测评指标的“教育起点”和“教育投入”部分,包括学校显/隐性辍学率、大型乡镇寄宿制学校校医与心理辅导人员配备、政府购买乡镇寄宿制学校工勤人员服务覆盖率等10个指标;“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在测评指标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和“人际关系”维度,包括教师胜任力与校长教学领导能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率,学生贫困污名知觉,弱势学生帮扶、关爱指数等6个指标;“培养弱势学生脱贫和自主发展能力”体现在测评指标的“知识素养”和“心理品质”维度,包括阅读、数学、科学素养,学生贫困污名知觉,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等6个指标。第三,确立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方法。在分析已有贫困测评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对数据类型的要求基础上,根据教育相对贫困指标特点,结合测评的重点和价值定位,运用“义务教育相对贫困发生率”测算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程度。本研究计算西部6区县103所中学在“校长领导力”“学生阅读素养”和“学生贫困污名知觉”三个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示范贫困发生率测算方法运用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的实际操作规程和结果应用。结果显示,三个维度的义务教育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1.77%、9.83%和5.17%。第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治理机制。2020年后解决教育相对贫困不仅需要政府落实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学校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激发贫困学生的主体责任感以及引导家长、社区等相关利益群体参与、配合,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五位一体治理格局。建议:贯彻“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方针,明确各级各类政府部门权责,构建多部门协同的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政府治理机制;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互助、合作的义务教育相对贫困学校治理机制;以培养学生实现理想生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品质为根本导向,构建家长、社区积极参与的教育相对贫困社会治理机制;以“教育扶志”为目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构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和主体责任感的治理长效机制。
其他文献
在网络技术革新和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和生活日趋融合,呈现出伴生关系。一方面,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处可见,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出现了智慧型教学的多种生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种网络媒介互相渗透使得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为难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饱和时代提取或处理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延长学校教育年限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知识已不再可行,构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刻不容缓。当“学习获得”隐喻在学习型社会力不从心之时,“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逐渐发展壮大。“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强调个体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联结,基于此,学习成为了通过协作的方式在共同体内部开展知识建构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培养学生适应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案,因为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辐射较广、也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和误区,需要研究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能够刺激多种感官协同工作,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要务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邻国日本的博士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在二战结束
2-3岁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发展其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儿童总是不断获得社会中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情感反应,言行举止等。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继续将生物学和社会性别的要求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不断形成了相应的性别角色。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也是儿童与成人互动的首要场所,在教育儿童性别角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课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作为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典型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践研
近年来,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现象渐受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抱怨负担过重,工作干不完,需要经常加班,一些非教学性任务太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发展。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2019年教师节前夕,审议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
本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的大背景下,选取了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现行的“国语”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展开研究设计。该研究以MHK能力提升为应用与设计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结合,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探索并尝试提出一套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
寒门如何出贵子?近年来关于此话题的讨论愈演愈烈。随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高质量教育更高的需求。如何体现高质量的教育?反映在学生身上,最为直观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为探求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本研究在文化资本理论、期望理论的指导下,从家庭文化资本对初中生数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