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加大机构养老的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机构和企业能力,以保障养老服务有效、高效供给且价格合理。中国当前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为‘公办’或‘民办’。公办模式下,政府负责投资和运营;民办模式下,民间力量在政府政策和监管框架下进行投资和运营。仅有公办和民办的两种模式下,养老服务存在巨大缺口。公办养老起到托底作用,收养对象是最弱势的群体,而民办养老的目标群体是有购买能力的富裕老人,而针对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则缺少养老服务和产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供了另一个养老服务的供给途径,有望满足工薪阶层的养老,使工薪阶层老有所依。从2013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2015年2月,十部委联合发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社会力量要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力军,政府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明确提出利用PPP等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大力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使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提高国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研究以深圳福田区园岭八角楼养老项目为案例,重点研究养老服务项目PPP模式运营方案设计、风险分配和基本法律框架,分析社会资本(运营商)风险预测与规避,论述养老项目PPP运营与管理和养老项目PPP交易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项目的PPP结构设计,即养老服务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公私各方在项目中资产投入的方式、养老服务设施的产权归属、养老服务设施的经营权以及项目资产的剩余控制权等。第二,项目的收益分配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第三,项目PPP改造、运营和监管,即养老服务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参与、权益如何实现的机制设计。第四,项目的合同管理,即养老服务PPP项目合同的磋商、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以及各方权利义务在PPP合同中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