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lo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国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在功能、理念上具有天然的融合性。2016我国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频频“爆雷”,投资者资金无法收回、诈骗、非法集资问题频发,显现出的是监管机关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摇摆不定的态度,监管理念的落后,监管手段的生硬。在普惠金融理念下,互联网金融无论是风险类型还是监管都显现出与传统金融相区别的特点。转变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方式成为互联网金融朝着普惠性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前言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研究综述。本部分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以及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提出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对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理论概述。本部分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理论与普惠金融理论进行研究,指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监管的特殊性以及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联性,为后文论述普惠金融理念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作铺垫,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立论基础。
  第三章普惠金融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对利益平衡理论、政府监管权理论、行政法治理论以及有限政府理论进行阐述。
  第四章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追求利润与实现普惠金融目标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是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念落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模式。
  第五章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及启示。这一部分是通过对英美国家在普惠金融理念下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提出对我国的监管启示。我国需要走出“自由监管-危机-加强监管”的循环,强化监管机关的协调,厘清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行业自律,但我国不可一味照搬外国的监管方式,应当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适宜我国的监管体制。
  第六章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思路和对策。本部分针对我国的监管问题与现实,探究我国的监管思路和对策。应当转变监管思路,明确监管主体,将实现普惠金融纳入互联网金融监管目标,平衡政府管制与社会自治的关系,构建社会自治体系。在具体对策上,应当构架互联网金融行政法规制体系,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
  结论与展望。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我国普惠金融理念下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研究。
其他文献
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技术高速演变,其跨空间性使传统的诈骗犯罪行为分化,诈骗实行人、取款人、被害人相互分离,新型的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应运而生。然而,最近几年,电信诈骗行为人为了躲避追查,电信诈骗愈加集团化、分工化,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人员严格分工,联络人员、购买银行卡POS机、购买通讯设备、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骗取钱款、转账分流等行为环环相扣,其中帮助取款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最
在跨越式发展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表面上与犯罪没有关系,但却在实质上提供了帮助以推动了正犯实施相应的犯罪,在刑法中,这就被称作“中立帮助行为”。律师提供咨询服务就属于中立的帮助行为的一个内容。由于法治不断的健全,律师行业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并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公民进行法律咨询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结合当前“扫黑除恶”的背景,由于有的黑恶势力组织通过雇佣律师顾的手段,打法律的“擦边球”,律师
近三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偷换(包括覆盖)商家收款二维码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的新型犯罪,就此类案件的犯罪定性问题,司法实务界存在分歧,刑法学术界亦众说纷纭,有“盗窃罪说”、“侵占罪说”和“诈骗罪说”三种观点,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本文致力于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正文分为四章,全文约五万字。  第一章: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及其相关法律关系解构  本章意在为后文解决犯罪定性问题奠定
法律的目的在于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然而成文的刑法因其自身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等局限性,无法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型犯罪行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然解释作为刑法解释的一种,是弥补成文刑法弊端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比如,对行为人主观上想生产“麻黄碱”,客观上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生产出中间物“甲卡西酮”,在刑法上的认定存在疑问。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刑法中的其他解释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当然解释
学位
“P2P网贷”是指个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下同)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是一种经由互联网的催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犯”则是指在P2P网贷中的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但由于其犯罪所涉及罪名的特殊性、人员的众多性等,导致在司法界和理论界对于其共犯的认定仍然具有极大的分歧。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和解决此共犯的认定问题。  本文共计四万五千余字。除导论外本文分
学位
袭警行为是指行为人暴力威胁或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对于袭警行为,我国《刑法》第277条的第1款和第5款都有明文规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行为人为此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由于法条过于简单,法条中用词的相应内涵并没有具体明确,导致司法实践和学理界对其认定存在争议。而我国现今暴力袭警犯罪事件数量逐年递增,影响越发恶劣,危害也越发严重。袭警事件发生之后,针对袭警行为的认定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是对犯
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使得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等商事合同诈骗类犯罪长期存在并且仍旧处于高发态势。但是针对这类案件罪与非罪、是何种罪的讨论也依旧没有停息,这些诈骗犯罪不同于普通的诈骗犯罪的是,它们发生于商事领域,被蒙上了一层商事的面纱,在认定的过程中,仍采用普通诈骗犯罪认定主观目的的方法稍显捉襟见肘,在研究了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以及学者看法之后,发现针对本问题还有研究的空间。  本文除导
现今社会,行政权力对社会秩序的管理不断加强,行政犯罪圈逐步扩张,由此产生的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往往存在许多交叉重叠之处,针对行政犯违法性认定问题,实务中存在认定误区和分歧,刑法学界对此亦争议不断。本文致力于探讨和解决如何认定行政犯的刑事违法性这一问题。  本文除导论部分,正文分为三章,全文约六万五千字:  第一章:行政犯刑事违法性认定的基本原理  本章意在为行政犯的刑事违法性认定确定基本的理论方向和
学位
黑恶势力犯罪作为国家重点打击的犯罪领域,自1983开启了对其进行“严打”的刑事政策以来,之后较长时间内对于黑恶势力犯罪都是重点、打击重点防范。经过长期的努力,遏制黑恶势力犯罪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此次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可以看出,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仍然存在,通过转变犯罪手段,即从传统的暴力方式逐步转变为“软暴力”等非暴力手段。由于“软暴力”手段隐蔽性强,不易受到处罚,使得黑恶势力更为热衷于实施此类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刑法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主要由职务侵占罪体现,由此,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要件认定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何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为己有的方式是什么、本单位财物如何判断的问题,在刑法学界与司法实务界饱受争议,目前仍未达成共识。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共分为四章,全文约六万字:  第一章: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本质及其方式  本章旨在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