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干内潮是指相位和频率与天文潮保持一致的内潮,调和分析的结果即为相干内潮;而非相干内潮是调和分析后剩下的余流信号。研究发现,源区附近的内潮主要由相干内潮构成的,非相干内潮可以显示非局地产生内潮的存在。当内潮从源地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陆坡陆架区的地形影响,导致相干内潮能量耗散,非相干内潮能量生成。全日相干内潮和半日相干内潮存在半年周期的变化,而全日非相干内潮和半日非相干内潮并不存在半年周期的变化。因此对相干内潮和非相干内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内潮的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内潮在吕宋海峡生成后会向南海传播,这过程中相干内潮和非相干内潮能量的转化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内容。通过南海东北部跨越陆坡和陆架区的三套潜标数据,对全日和半日相干、非相干内潮的动能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全日内潮沿陆坡区向陆架区传播的过程中,在陆坡区主要以全日相干内潮生成为主,平均动能生成率为2.32J/(m3·s);在陆架区以全日相干内潮耗散为主,平均动能耗散率为0.44J/(m3·s)。全日非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均增长,平均动能生成率分别为0.39J/(m3·s)和0.03J/(m3·s)。全日与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的表现不同,陆坡区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明显大于陆架区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而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没有明显差别;陆架区的全日和半日非相干内潮动能要大于陆坡区的全日和半日非相干内潮动能。 利用南海西北部长达两年的ADCP观测数据,对全日和半日内潮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全日相干内潮和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观测海域正压全日分潮要强于正压半日分潮。深度平均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存在半年周期变化,全日相干内潮半年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正压全日分潮P1和K1之间的调制造成的。深度平均的半日相干内潮动能也存在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正压半日分潮K2和S2之间的调制造成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占全日内潮动能的46.79%,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占半日内潮动能的21.81%,说明该观测海域的全日内潮和半日内潮都是以非相干内潮为主,全日内潮的相干性要高于半日内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