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过去全球变化的规律和成因机制是探讨未来环境变化的前提。共和盆地(98°46′-101°22′E,35°27′-36°56′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处于现代亚洲季风影响的北界和中国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区,可以敏感的记录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理想地点。在盆地内沙珠玉河尾闾湖泊达连海湖盆中心偏西位置获取岩芯长199.71m的DLH12A钻孔。对顶部51.63m的25个样品进行AMS14C年代测试,建立了可靠的末次冰期以来年龄序列。选取其中43.21-23.2m的岩芯,按20cm间隔分样,对得到的101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平均分辨率为40年),重建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的古植被和古环境。达连海DLH12A钻孔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显示,岩芯孢粉组合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3个孢粉带。不同孢粉带变化的特征主要以乔木花粉和草本、灌木花粉含量的此消彼长为特点。根据各带的孢粉组合特征重建达连海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变化历史。孢粉带1.14.7-13.4 Cal ka BP(43.21-35.61m)孢粉组合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主要是藜科、蒿属和禾本科,乔木花粉以云杉为主。这一时期达连海周围山地生长以云杉为主要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盆地中主要是以藜科、蒿属、禾本科和胡颓子科为主的荒漠。气候转暖,总体温凉偏湿,大致相当于博令-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11.13.4-11.6 Cal ka BP(35.61-24.6m)孢粉浓度较上带升高,带内波动较大,乔木花粉含量减少,草本和灌木占绝对优势,主要植被为蒿属、藜科、禾本科和胡颓子科。13.4 Cal ka BP以后周围山地森林萎缩,盆地内分布着荒漠草原和荒漠。区域环境较上带转冷,整体寒冷干旱。孢粉带Ⅲ.11.6-10.7 Cal ka BP(24.6-23.2m)草本花粉含量较高,其中禾本科花粉含量明显增加,蒿属花粉减少,A/C比下降。乔木花粉增加至剖面最大值,其中云杉、松、桦属均明显增多。表明以云杉、松、桦为主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周围山地扩张,气候温凉湿润,盆地内喜湿的禾本科植物大量生长,发育以禾本科、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研究区于11.6 Cal ka BP进入全新世。将达连海孢粉记录到的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及北半球冰芯和中国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对比,发现具有较好的对比性。说明共和盆地的植被能够敏感地记录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达连海孢粉记录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及其驱动的亚洲季风的变化趋势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故初步认为共和盆地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受太阳辐射强度驱动亚洲季风变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