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伍子胥故事的探讨古已有之。史书首开先河,将其引入人们的视野中,伴随着文人墨客的加工、神话意识的渗透、民间市坊的改编,戏曲小说的演绎,舞台世界的再现……对伍子胥故事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股不太多见的热潮。论文研讨的阶段从故事发生的春秋时代开始,截止于清末。文章将采用实证法,将相关资料按照其创作主旨和论文研究框架分为三大类依次探讨。结合相关时代、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详细深入探讨造成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的原因。最后综合评价这些复杂、矛盾的情感倾向与道德评价,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一章大致梳理记载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文献,然后总括传统伦理道德对伍子胥形象发展的影响,从中凸显出了对伍子胥评价的两大情感、伦理倾向——“忠”和“孝”。第二章则研读重点表现伍子胥复仇之事的相关资料及评价。以《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变文》以及元代有关杂剧《伍员吹箫》、《楚昭王疏者下船》等为研读对象。要解决的是民族心理、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化风尚等影响下的伍子胥复仇之事的演绎及其评价。第三章探讨伍子胥忠谏之事。重点择取了《浣纱记》和《东周列国志》这两部或在思想内容、或在艺术上有总结性意义的作品,探讨其对伍子胥忠臣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探讨《吴越春秋》和《二胥记》这两部全面、深入思索伍子胥“忠”、“孝”矛盾的代表性作品,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评价。第五章概括总结其他资料如民间传说、野史笔迹、民歌俚词中的新颖的艺术形象,总结出其他艺术形象,并阐发其后所隐藏的情感、道德追求。结论部分总结上文。对伍子胥故事进行思索,得出结论:传统封建道德伦理、政治原则的矛盾、悖论是带来历代对伍子胥评价的困惑与迷茫的根本原因所在,伍子胥故事也因此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空幻色彩。同时,还应该看到伍子胥故事所体现的人性力量:即个人对面对强权和命运时应持有的反抗精神;个体所应该体现的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等等。文章最后总结了伍子胥故事的终极意义:在对生的否定中去肯定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