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是以傳播媒介為區分方式的兩個時代,傳播媒介的改變,會引起傳播環境和傳播方式的變化,而傳播環境和方式的改變,又對倚賴於媒介進行傳播的信息有重要影響。不同的媒介,在傳播唐詩語言信息的同時,也就將其本身的特征附著其中一同傳播出去。因此,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主要傳播媒介的變革,就決定了唐詩在唐代和宋代及以後不同的傳播環境、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進而影響唐詩文本的演變,使得寫、刻本時代唐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是以傳播媒介為區分方式的兩個時代,傳播媒介的改變,會引起傳播環境和傳播方式的變化,而傳播環境和方式的改變,又對倚賴於媒介進行傳播的信息有重要影響。不同的媒介,在傳播唐詩語言信息的同時,也就將其本身的特征附著其中一同傳播出去。因此,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主要傳播媒介的變革,就決定了唐詩在唐代和宋代及以後不同的傳播環境、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進而影響唐詩文本的演變,使得寫、刻本時代唐詩同一文本間產生了大量紛繁複雜的異文。我們無意以校勘的眼光考察這些異文哪些是變異前的樣子,哪些是變異的結果,僅試圖通過分析這些異文,將傳統文獻研究與社會史、思想史、書籍史、書寫文化和印刷文化方面的思考相結合,探索唐詩傳播,唐詩文本變異在社會性、地域性、時間性、文學化、詩歌風格變化、人為去取等方面的表現和原因。本文主要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的相關背景。本章主要介紹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及其變革的相關背景。考辨了“寫本”源流,“寫本”和“鈔本”的區別,定義了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的內涵和外延,分析了寫本時代全面轉向刻本時代的特征和時間,並簡要概述了這種轉變對唐詩的影響。第二章,知識傳播之變革。本章主要討論寫本時代、刻本時代及其轉型過程中,唐詩傳播及傳播生態環境的特征和變化。第一,寫本時代的唐詩,手鈔和口傳是最主要的兩種傳播方式,手鈔傳播的形式主要包括編訂詩人別集和詩歌總集,口頭傳播中,聽鈔傳播是寫本時代一種特殊的傳播形式。第二,刻本時代的唐詩,詩集的刊刻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手鈔和口頭傳播仍然存在,但逐漸退居次位;此外,人們關注的中心由唐詩逐漸擴展到唐詩研究,詩話、校勘、年譜、注釋等文學體裁成為宋人傳播唐詩的新形式。第三,唐詩在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傳播生態環境,首先,寫本時代的唐詩文本是“開放文本”,刻本時代的唐詩文本是“封閉文本”;其次,唐人編訂別集以保存詩作為主,宋人以後則更關注詩集的商業價值;最後,寫本時代的敦煌唐詩文本多與宗教文獻、儒家經典、民間俗文學和官私文書雜糅鈔寫,且不與前代詩歌同鈔,釋、道詩亦不與中原唐詩合鈔,刻本時代則已成為單書單冊印刷。第三章,唐詩文本面貌之嬗變。本章主要關注唐詩文本在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的變異。第一,詩題的流動與固定,討論詩題從敦煌寫卷到傳世文獻中的規律性演變。第二,詩文的改寫和藝術化,以李白詩的寫本和刻本為例,討論詩文在社會意識形態、詩歌風格變化和人為去取等作用下的變異與藝術化過程及原因。第三,唐詩的受眾廣泛,上到達官顯貴,下到下里巴人,皆是其受眾,其作為精英文本與平民文本的中間層次文本,在文字規範問題上有自身的特點。第四章,《文苑英华》中唐诗异文的保存、传播与變異。本章主要以《文苑英華》為中心,考察唐詩文本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的保存、傳播與變異情況。《文苑英華》成書於北宋初年,其編修者在編訂時面對的是大量紛繁複雜的唐代寫本,因此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唐詩在寫本時代的樣貌,又因其在南宋時期經由周必大等人的詳細校勘,保留了大量異文,其文本和異文兼具歷時與共時特征,成為我們研究唐詩文本變異的重要資料。第一,主要介紹《文苑英華》異文的來源、保留形式及生成環境。第二,以橫向考察的方式,分析異文間的語義關係,關注異文產生和存在的規律性方式。第三,以縱向考察的方式,觀察寫本、《文苑英華》、詩人別集及《全唐詩》四個不同時代標誌性文本的變異情況,揭示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文本從流動性到固定性的具體表現。通過對以上內容的考察,以期對寫本時代和刻本時代及其轉型過程中,唐詩傳播及其文本變異方面有一個系統性和全面性的認識
其他文献
文字是信息交流及感知客观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认知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自然场景图像中包含大量具有明确语义的文本信息,是描述与理解图像场景内容的关键线索。比如街景图像中的门牌号、广告牌、交通标志等。有效地识别这些文本信息是实现图像搜索、盲导航、自动驾驶、多语言翻译等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关键前提,也是这些计算机视觉任务能够落地务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自然场景图像的文本识别已经成为最有
丹尼尔·笛福是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英国著名作家,享有“英国小说之父”和“现代报刊之父”的美名。笛福生活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渡期,他的著作成为研究这一时期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笛福一生经历坎坷,曾经商、办报、担任政府作家和密探,晚年同时从事小说和新闻写作。哈贝马斯称笛福是第一位真正把“党派精神”变成“公众精神”的职业报刊撰稿人。借助笛福作品这扇窗口,新闻报刊和文人写作与18
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计算对于所有的机器和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构建人造的分子信息处理系统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蕴藏在生命之中的智能提供潜在的帮助。沃森-克里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赋予了DNA优秀的识别能力和组装能力,而这些促进了构建DNA计算机来达到智能系统。尽管过去二十多年中,科学家们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来构建DNA运算系统,然而目前DNA运算系统仍受困于不良的整合效率、复杂的设备结构和有限的功能。
第一部分、骨矿化前体的形成机制研究目的:明确天然骨矿化发生过程,探究骨矿化前体的来源,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处于发育不同时间点的C57B16小鼠胚胎,制作石蜡切片,对组织切片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明确顶骨发生时间;自顶骨发生时间点开始,每隔0.5天收集胚胎顶骨,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胞外胶原矿化过程,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及矿化前体形成转运等;采用X射线能谱(EDS)元素分析
河道变化情况与变化趋势是河道防洪、通航、水文等分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河道水情复杂和险工险段处,其河床变化复杂,规律难寻,对通航安全、防洪排涝、水利工程设施稳定性等影响深远。根据具体实测数据研究了多波束测深体系在河床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探索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在内河河底地形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方法,形成了一种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河底地形数据进行河床变化的反演分析的思路。
人们常常将生态问题误解为环境问题,但事实上,生态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表征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历史地看,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因此,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有关自然恶化方面的记载,描述的都是环境问题,而不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要想全面而透彻地理解生态问题,不仅要了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基础,更要厘清生态问题的发生机制。前者要求我们走进生态学的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是IHD的重要治疗措施,但血流灌注的恢复有时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因此,有效减轻IRI对治疗IHD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细胞治疗的重要
晚清时期,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道德风俗亦发生嬗变,官德败坏、士习恶劣、民风浇漓,旧的纲常礼法严重束缚人的伦理精神的更新。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本着仁民爱民之心,在继承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宋恕对不合时宜的道德风俗极力予以批判,并提出一系列改造的建议和举措,更是创下一些别具特色的重塑国人伦理精神的特色教化之道,给我们留
亨利是法国20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现象学家之一,在哲学、神学、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心理分析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对现象学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揭示内在生命作为一种显现方式的优先性,从而把现象学的彻底化运动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二战期间,青年亨利应征入伍,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这次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战争的混乱与杀戮使他开始反思西方社会发展的危机。在亨利看来,西方社会发展的危机
第一部分 调控种植体表面理化、生物特性促进种植体周软组织再生的研究研究目标:研究种植体表面拓扑结构、材料组成、润湿性能和使用生物活性因子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的影响,为后续种植体表面设计提供基础,促进种植体周软组织愈合。研究方法:1.使用三种不同的种植体材料(Ti、ZLA、Ti-Zr)、不同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制作成的六种种植体表面,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在其上的贴附、增殖和M1/M2分化。再收集六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