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在中小学生中较为常见,近期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儿童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按照欺负的实施方式,本研究把欺负具体分为直接欺负(身体和言语)和间接欺负两种形式。其中,直接身体欺负包括打、扭、拧、指戳、砸、挤压、踢、踩、推搡、碰撞、抓、咬他人,打掉、损坏、抢夺他人物品、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欺负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叫取外号等;间接欺负又称心理欺负或关系欺负,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欺负行为,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欺负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Olweus,1993)。从已提出的研究框架来看,欺负行为的研究几乎涉及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且有关于该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小学,对于学前儿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母亲教养方式、儿童气质与儿童欺负行为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上对儿童欺负行为有所认识,从实践上为尽早的有效地发现、干预儿童欺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儿童行为观察表》,采用教师提名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从三所幼儿园,八百多名孩子中挑选出120名被试,有欺负行为的儿童60名,对照组儿童60名。经过对调查及观察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中,4-5岁儿童欺负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身体方式,占到行为总数的78.06%,显著多于以说脏话骂人为主的言语方式与以游戏排斥为主的间接方式。2、从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在身体方式和间接方式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孩的身体方式欺负多于女孩,女孩的间接方式多于男孩,而言语方式的欺负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行为的指向对象,指向男孩的显著多于女孩。3、从年龄组来看,身体方式、言语方式、间接方式均没有显著差异。4、就中止方式和行为目的而言,自止(自行终止)的行为显著多于他止(他人终止)的行为,而为获取物品的行为显著地多于为伤害他人的行为,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5、本研究考察的有欺负行为的实验组和无欺负行为的对照组儿童在气质、母亲教养方式上都是存在显著差异的。6、儿童气质与欺负行为从总体而言是不存在显著相关的,但从各维度看,儿童的活动量与儿童身体方式的欺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言语方式中的取笑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的适应度与言语方式呈正相关,且言语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规律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语言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适应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7、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欺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就本研究回归结果的分析,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线性预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