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2003年,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到了102102个;而同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也有1999个(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37%。但是,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自然保护区名称大约有几百个之多,进行自然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与采用统一的自然保护区的命名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IUCN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已逐渐成为国际上广为接受和应用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体系。1994年,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国家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它与IUCN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不一致,也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践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近年来,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发展,人们又开始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原则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本论文选取我国自然保护区中本底资源调查较为详尽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样本,从样本自然保护区的特征属性(主要是生物物种与植被类型等属性特征)出发,通过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样本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同时,通过判别分析,建立样本聚类分析类型的线性判别函数,以对我国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判别归类;另外,将样本自然保护区的聚类分析的分类类型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国家标准及IUCN基于管理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进行比较,提出基于自然保护区特征属性的聚类分析分类体系,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服务。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按照《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2003)》中的自然保护区的统计内容,样本与总体的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表明,其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关分析也显示,样本与总体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反映总体的特征。(2)样本变量的分布检验表明,样本数据不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另外,样本数据的相关分析也显示,一些变量之间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的相关性。样本数据可以通过主分量变换,以消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的多种检验表明,样本分为4类较为合适。与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国家标准相比,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