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靶点叶酸拮抗剂Glytrexate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Glytrexate的溶解度、稳定性、药动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Glytrexate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为后续各项研究中样品储备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溶剂,Glytrexate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高,其次是甲醇。之后开发并验证了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方法(LC-MS/MS),用于研究Glytrexate的稳定性、大鼠体内药动学、生物利用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给Sprague-Dawley大鼠口服低、中、高三种剂量和尾静脉注射单一剂量Glytrexate后,检测特定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口服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Glytrexate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结果为1%左右,这提示如果应用于临床给药,该化合物可能更适合制成注射制剂。最后采用超滤法,分别测定了低、中、高质量浓度的Glytrexate与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质量浓度的Glytrexate与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大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但均小于30%,说明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可能安全性较高。体外稳定性研究时,恒温孵育2 h后,各基质中Glytrexate的浓度即趋于稳定,剩余百分含量计算结果显示Glytrexate在人血浆中更稳定,在肝微粒体中浓度变化最快速,推测Glytrexate有较强的首过效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lytrexate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Glytrexate的大鼠体内代谢研究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技术,结合Peakview和Metabolite Pilo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给药前后各样品的质谱数据,结合Glytrexate质谱裂解规律及多种数据后处理技术鉴定代谢产物结构,分离并鉴定Glytrexate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品中代谢产物,鉴定I相和II相两相代谢物。最终共鉴定Glytrexate的体内代谢产物18个,包括Ⅰ相代谢产物14个和Ⅱ相代谢产物4个,其中胆汁中发现18个,尿液5个,粪便5个,血浆2个,Glytrexate可能主要经过胆汁排泄。结果显示,Glytrexate的主要I相代谢途径是水解反应、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而Ⅱ相代谢反应主要是与甘氨酸、葡糖醛酸的结合反应以及氮乙酰化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程度开书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为临床上判断开书型骨盆骨折的预后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12具成年人防腐标本,上至腰5水平,下至双侧大腿中1/3处。将标本以模拟人体双足站立中立位放置于定制夹具上,将夹具连接于BOSE 3520-AT生物力学试验机,以10N/S的速度加压至200N,消除蠕变,后将压敏片置入髋关节内,以10N/S的速度对标
KCNQ基因编码的Kv7型钾离子通道,在神经、心血管系统分布广泛,QO-83是一个对Kv7通道有很强开放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开发成治疗癫痫、疼痛等的药物。本课题重点观察QO-83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时对心血管系统可能的影响。目的:观察QO-83对大鼠和犬血压、心率的影响,分析对离体血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SD大鼠随机分成5组,腹腔注射分别给予溶媒、QO-83化合物四个剂量0.25
目的:研究热聚合丙烯酸树脂经一定浓度的有机硅季铵盐浸泡处理后,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的影响。通过冷热循环实验,检验抑制作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材料a.制作试件常规加热聚合法制备10mm*10mm*1.0mm大小的热聚合丙烯酸树脂试件174片。使用水砂纸在流水下依次从200目、400目、600目逐级打磨试件六个面,沿同一方向,每个面打磨50次,超声振荡清洗20min,然后将试件
第一部分无内毒素SINE RNA的制备目的:基因工程RNA是研究基因表达的关键工具,但使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制备的RNA会受到内毒素污染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一种从基因工程RNA中去除内毒素并保持较高RNA产量的技术方法。方法:将含有小鼠基因组短串联散布核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SINE)B1元件的质粒转化BL21 DE3大肠杆菌,然后从RN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的是除酒精及其他明确的损伤肝脏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过度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流行病学显示NAFLD的全球患病率为25%左右,截至2018年,NAFLD在我国的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随着多药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及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1]。利福喷丁(Rifapentine,RPT)是脂溶性长效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其体外抗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尤其对生长期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杀菌作用更强[2]。但利福喷丁难溶于水,对光敏感,稳定性差,且目前临床上多为口服的RPT
常规的癌症化疗干预易导致药物分子的全身分布,进而对人体正常组织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将药物分子特异性的递送至肿瘤部位,减少药物分子在正常组织器官中的泄露,降低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肿瘤微环境(TEM)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良好且复杂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在正常组
目的: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出现后呈大幅增长趋势,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确定CREC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
氨磺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以阳性症状或阴性症状为主的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其溶解度低,几乎不溶于水,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属于BCS II类药物。本课题旨在使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氨磺必利的低溶解度,在此基础上,制备一种拥有良好崩解性能的口崩片,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第一部分氨磺必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目的:筛选出合适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与用量,制备无定型固体分散体改善氨
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生物利用度,最终取决于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在全身循环中达到所需药物浓度以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水溶性差,目前有超过90%的亲脂性候选药物无法上市,因此本试验选择了四种水溶性差的药物:吲哚美辛、布洛芬、核黄素、茶碱作为模型药物,以精氨酸、葡甲胺、烟酰胺、尿素、甘氨酸、水杨酸钠为助溶剂。通过相溶解度研究了每一种助溶剂对每一种药物的助溶作用,筛选出对模型药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