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均是黄河源区典型植被类型。高寒草原是以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早熟禾(Poa annua)为优势种,高寒草甸是以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优势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头以扎陵湖北岸地区为中心的紫花针茅草原和早熟禾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植被群落的总盖度下降10%—55 %;优势物种紫花针茅、早熟禾等植物种生长势减弱,物候推迟。群落优势植物逐步演替为以菊科、豆科等杂类草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物种减少5-17种(100m2)。黄河源区的高寒草原植被分布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该类草地保水率低,地表砾石化程度高,风蚀水蚀作用强烈,极易出现退化,而且难以恢复,是高原地区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南部地区以高山嵩草为优势种的高寒草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为植被群落的优势植物种发生明显的变化,优势物种生长势减弱,物候推迟,直至在群落中消失。群落优势植物逐步演替为以菊科、蓼科、蔷薇科、玄参科等杂类草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物种减少6-18种(100m2)。由于高寒植被的退化,导致了植被群落整体生态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治理和恢复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必须从保护与建设源头植被为起点,以草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地组织、规划和进行畜牧业生产,使牲畜同环境、生产同资源协调,为生物提供生存最适的自然条件或人为环境。为此,以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作者特提出具“明确一个目标,完善生产规划,做好2个工程建设,实现科学管理与高效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搞好5项体系建设,集成配套4条措施”的治理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并经可行性分析及效益测算,优化模式是可行的。本文是在对黄河源区草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和查阅大量有关文献撰就的,对黄河源区草地资源分布、退化特征及持续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及发展高效畜牧业的优化模式,旨在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