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行业因公众对查错揭弊的期望而产生,并根据公众期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界并未与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甚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试图通过回避查错揭弊的基本职责来减少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这使得审计期望差距的客观存在。另外,由于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而公众的审计需求却日益旺盛,这也使得审计期望差距必然存在。在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中,社会公众对审计产生了更高的期望,职业界也因此面临着诸多挑战,职业界也通过不断改变自身以协调职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提出更多更高的期望,也从侧面彰显了审计行业的价值,并促使审计在理论与实务中进一步完善,双方之间这种互动,对于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具有重大意义。回顾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职业道德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和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在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显得更加严峻,审计行业也因此面临信任危机。可以预见,随着公众利益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审计期望差距将会由隐性表现为显性,社会公众表达不满的方式也将会更加激烈,如大规模地针对审计师的诉讼等。本文在借鉴以往学者对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的特殊性,并据此提出一些缩小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的针对性对策。本文在第一部分通过对审计期望差距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原因、构成要素及缩小对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第三部分能过对审计模式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指出审计职业界对查错揭弊责任的回避是导致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根源。第四部分对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有了全而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准则偏差,质量偏差和认知偏差。准则偏差主要以分析准则制定时制度环境的影响,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还有审计准则的具体实施监管对准则偏差的影响为内容,本文认为质量偏差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师职业道德不高和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认知偏差主要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不合理期望,主要以分析叙述谬误、存活者偏差、消防站效应及自我服务偏见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如何通过社会舆论对社会公众的认知的影响为内容。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中存在的问题,就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提出了一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