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视角下林语堂《孔子的智慧》中文化间性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后殖民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利运作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其中包括翻译的混杂性、翻译的身份认同、文化霸权、他者等内容。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消除文化霸权主义以及传播文化、丰富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间性是间性派生出来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继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后提出的文化哲学术语。本研究中文化间性是指林语堂在译本中所建立的文化对话关系。在西方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双重熏陶下,林语堂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恰好是文化间性的体现。林语堂生活的时代恰逢中国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消声,被边缘化,特别是作为几千年封建统治根基的儒家文明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岌岌可危。兼有中西文化身份的林语堂认识到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秉着对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的认同,翻译了儒家经典,且冠名为《孔子的智慧》。本文是对林语堂编译的《孔子的智慧》的个案研究,从后殖民翻译理论出发,通过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不同的翻译方法的分析,详细探讨了《孔子的智慧》在后殖民语境下体现出的文化间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林语堂及其作品,前人对林语堂及其英文著作《孔子的智慧》的研究以及文化间性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系,并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第四章是研究设计,包括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后殖民翻译理论对林语堂编译的《孔子的智慧》中所体现的文化间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阐释了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在翻译时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第六章是结语。通过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林语堂在编译《孔子的智慧》的过程中致力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对话,体现出了文化间性特征。其次,林语堂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手法体现了他对西方霸权文化的抵抗,通过翻译塑造中国文化身份,提高中国儒家文化地位,在东西方文化间展开平等对话。最后,在后殖民语境中,翻译构建异域文化再现的同时,也构建了本土文化身份。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考察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速度向量成像(VVI)两种技术在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on heart disease;HHD)所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而探讨分析VVI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综合介绍了核桃采后体系的脱青皮、清洗、干燥、包装和贮藏技术,形成了核桃坚果品质稳定性贮藏技术体系。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is pap
目的观察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 CG)、孕酮用于监测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各观察指标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和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异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及育人思想不断革新,教师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提高,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作为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2011年,英国政府推出《开放公共服务改革》白皮书,明确阐述了公共服务改革的原则、内容和做法。这套话语体系时至今日已实行5年之久,其是否跳出了英国传统治理模式的怪圈值得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恶性影响下,双顺差现象依然存在。该文根据我国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