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和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难题”无疑是一个亮点,倍受中西方学者青睐,对该问题尝试性地解决以及种种质疑和分析也层出不穷,但就其总体研究方向和方法而言,也仍然存在不少不尽合理之处,对该问题的讨论或处于重复争论、缺乏新的进展的胶着状态,或被引申到与初始目的相距甚远的一些枝节性的结论上。为了能更好地拓展思考和研究的疆域,本文一方面力图将人们的视野拉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从李约瑟本人的视域和构想出发对该问题重新加以考察,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对“李约瑟难题”的深层解读;另一方面通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非线性科学中所得到的重要启示,试图以一种全新的非线性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到该问题的内涵,进而为翻越“李约瑟似的大山”提供可能。 对于任何思想文化传统而言,其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因而,对于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我们能够返回到其发生的原点——即地理气候等初始条件,从认知主体的随机性选择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方面,视其为科技文化产生的内涨落因素,考察其对科技文化形成的影响;而一种文化之所以称其为文化,必有其全局控制力的核心因素,科技文化是在社会各子系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其核心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序参量在自组织系统中的作用那样,在支配原理的作用下起着规范、引导和支配等效用。这就为我们对“李约瑟难题”展开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思路。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出发,分三个阶段加以详细评述。在对李约瑟本人的研究思路和前提假设利弊评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李约瑟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其不足,阐明了非线性研究视角转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求华才尝颐星早蓉灵“孕汹久琴磁题”劣淤鳍逻澎尹对非线性解释进行了哲学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东西方科技文化的发生和起源入手,从耗散结构的观点出发,考察了认知主体的随机性选择这种文化的内涨落因素,是怎样依托于各自不同的初始条件—地理气候条件,在自然观、物质观和思想模式方面一步步得到正反馈式的放大;进而,在文化系统内部种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下,从竞争和协同所必然产生的序参量和吸引子两个方面,分别考察了东西方科技文化不同的发展规律,聚焦东方的实用化取向和西方的思辨化、技术化取向的影响机制,从它们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正面回答了“李约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