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及家庭化流动趋势的加强,牵涉到了越来越多的学龄人口。中国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16.58%,以1.2亿流动人口作为基数进行推算,中国流动人口所涉及的少儿总数的近似值应在2000万左右。事关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迫切需要从公共政策的高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对策。本文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实际调查和文本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法,以一个县级市--慈溪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为考察点,通过分析慈溪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对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慈溪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具有开放接纳与封闭排斥的双重特征。首先,慈溪市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接纳政策,它要求农村所有的公立小学都对流动儿童敞开,但同时,又封闭了城区的公立小学,排斥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学龄儿童进入。这种看似矛盾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开放接纳是慈溪市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出于阶层利益的需要而对外来工阶层实施的“社会团结”的手段。而只开放农村公立小学,封闭城区公立小学,又是他们实施的“社会排斥”的手段。他们在保证其他阶层(主要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外来工阶层)获得最基本的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和机会向弱势阶层封闭,从而保证自己的阶层优势得以传递。
慈溪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对阶层关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一方面促进了外来工阶层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彼此关系的融合,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外来工阶层与农业劳动者阶层之间关系的紧张。
从慈溪市的经验出发,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必须强调教育公平,强调教育资源在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同时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吸纳社会力量的界入;最后,还应该规范民间办学力量,倡导“公办民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