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巴克斯霉属Backusella属真菌门,接合菌亚门,毛霉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有机物、土壤及动物尸体中,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B.circina var.circina为巴克斯霉属的其中一个变种,是一个多系类群,与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毛霉属Mucor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有着密切的谱系关系[1]。近年来有关巴克斯霉属感染的报道国内外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无引起人体感染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所用菌株分离自我院2009年1例白血病患者面部皮损中,最初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巴克斯毛霉,现基因序列已测出,更名为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本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方法,将菌悬液感染至小鼠体内,一方面通过观察小鼠生存时间及死亡情况,了解该菌对小鼠致病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小鼠内脏大体表现、组织真菌逆培养等,观察小鼠主要脏器的感染情况。方法:1生存试验观察1.1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系统感染动物模型的制作将我科保存的菌株常温下复苏48小时,转种于SDA培养基上27℃培养3天。采用两种方法用无菌生理盐水制备成不同浓度、不同菌丝与孢子比例的菌悬液,通过腹腔注射途径接种至不同免疫状态的小鼠。1.2死亡率的观察连续观察各组小鼠感染该菌后四周内的生存情况及自然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死亡日期。2致病性试验观察2.1内脏感染大体观察将不同时期自然死亡小鼠及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解剖,分别取出肝脏、心脏、肺脏、脾脏、肾脏,观察各脏器有无颜色及是否萎缩或肿大等大体改变。2.2组织真菌逆培养将各脏器在无菌条件下,通过组织研磨器研磨成匀浆后,挑取少许分别接种于含有沙堡氏培养基的试管中,27℃恒温箱培养一周,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然后挑取菌落制成湿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及孢子形态。结果:1生存试验结果1.1小鼠感染后生存状况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接种不同浓度且不含菌丝片段的菌悬液后,其精神状态、进食量及活动量无明显改变。不同免疫状态小鼠接种菌丝含量较高菌悬液时,无论浓度大小,小鼠精神状态均明显变差、进食量及活动量均明显减少。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接种菌丝含量较低菌悬液时,随浓度的变化各组小鼠反应均不同,其中免疫正常组小鼠在低浓度时其精神状态、进食量及活动量无明显改变。1.2接种菌丝含量相同的菌悬液其浓度越高或接种相同菌悬液浓度下的菌丝与孢子比例越高的小鼠,全部死亡所需时间越短,与免疫状态无明显关系,其中接种菌丝与孢子比例为2:1浓度为1~1.5×106CFU/ml菌悬液的小鼠,6天内全部死亡。1.3观察至4周试验结束时,接种不含菌丝片段的各组小鼠生存率均为100%。相同免疫状态及菌悬液浓度下,接种菌丝与孢子比例越高菌悬液的小鼠死亡数量越高,生存率越低;相同免疫状态、相同菌丝与孢子比例菌悬液条件下,接种菌悬液浓度较大的小鼠死亡数量越高,生存率越低。2致病性试验结果2.1各脏器的大体改变不同时期自然死亡的部分小鼠肝脏表面可见针尖至粟粒样大小白色化脓感染灶;肺脏偶可见散在针尖大小白色化脓感染灶;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4周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各脏器表面未见明显感染灶。2.2组织真菌逆培养自然死亡小鼠内脏组织培养3天后见部分脏器有菌落生长,至观察结束时各脏器组织真菌逆培养均有阳性结果出现,其菌落形态及镜下形态均与接种的菌株相同。结论:1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被感染;2该菌致病能力主要来源于菌丝;3该菌致病力及侵袭性强,本实验中无论浓度大小,均可对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小鼠机体造成损伤;4通过腹腔注射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菌悬液可以成功建立系统性感染小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