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体中各类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急剧增加,其中绝大部分含氮化合物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硝态氮。通常,由于高负荷含氮污废水直接输入等原因,地表水体中的碳氮比往往相对较低,同时由于自然水体相对较弱的自净能力,使得硝态氮在地表水体中不断累积,高浓度硝态氮已成为部分地区地表水最为突出的污染因子,其严重影响了地表水的资源价值,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硝态氮的有效脱除已经成为当前水污染防治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污染水体中去除硝酸氮的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复合技术方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运行成本高,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氢自养反硝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硝态氮脱除技术,但传统的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存在电极与基质接触面较小、过水断面水流不均匀、阴极利用率低等不足。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污水硝态氮脱除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尚未发现专门用于地表水中硝态氮去除的成熟工艺。因此,识别硝态氮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并据此研发针对地表水硝态氮去除的工艺对当前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胶东地区地表水体硝态氮高、碳氮比低及难以采用常规技术手段进行脱氮等水质问题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优化了升流式三维电极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实现了地表水硝态氮的高效去除,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论文通过对入库流域输入、土壤地表径流及大气沉降等不同来源氮通量与总量的实测核算,同时结合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烟台门楼水库硝态氮的来源进行了准确识别和超标原因解析,同时发现:(1)库区水体氮素污染主要为硝态氮(占总氮比例>90%),由于水体中DO值较高(>3 mg/L),且碳氮比较低(<1),反硝化脱氮作用较弱;(2)库区水体总氮来源主要为上游河流输入(沿岸畜禽养殖等污染排放)和周边土壤地表径流面源污染输入(化肥流失等);(3)门楼水库虽然对硝态氮去除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自净脱氮率只有20%,因此需要适当的人工强化处理。本研究根据门楼水库流域等胶东地区地表水的水质特征,配置硝态氮浓度适宜的模拟水样,并在现有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的基础上对其主要构建和参数进行了改进和优化:(1)将传统的平流式电化学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改为升流式电化学反应器(UBER),从而增加其基质的利用率;(2)在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中添加碳粒,构建三维电极并提高电极与基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效率;(3)设置两个串联式UBER反应器,保障水力停留时间并增加其出水稳定性。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当电流强度为10 m A、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时,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对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95%)。经优化设计的新型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在较低温度(15℃)时就可实现较高的脱氮率(90%),这对北方地区越冬期间开展高效脱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若在高浓度氨氮存在的条件下,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对硝态氮的去除效率会明显下降。为了实现对污染水体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同步去除,本研究又对上述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在原UBER反应器的底部设置硝化区,将含有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模拟废水先经过硝化区进行硝化后再进行氢自养反硝化,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UBER系统能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且脱氮率较高(90%),其中耗氧区主要以异养反硝化为主,自养硝化区主要以氢自养反硝化为主;(2)生物膜溶解氧(DO)在异养硝化区和氢自养反硝化区的垂向分布分布表明,有氧和缺氧层在生物膜中共存,从而促进了高效脱氮。由于沿海地区地表水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硫酸盐,而硫酸盐还原过程可能会抑制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因此本研究又对脱氮体系中的硫氮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探明硫对氢自养反硝化的影响机制,提高氢自养反硝化的脱氮效率,本研究主要通过调节进水S/N来观察其对氢自养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较低的S/N(1:2)下硫酸盐不会抑制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可以实现NO3--N与SO42--S的同步脱除,硝态氮的去除率及硫酸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左右;(2)随着S/N升高(1:1),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累积会对氢自养反硝化及硫酸盐还原本身产生抑制作用,其临界抑制浓度分别为10 mg/L和15 mg/L;(3)在较高的S/N下(2:1),较高的硫化物浓度和较低的pH均对氢自养反硝化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对含一定浓度硫酸盐水体进行脱氮时,S/N也对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较低的S/N有助于实现NO3--N与SO42--S的同步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