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TLAS实验(√s)=13TeV的数据中利用H→ZZ→ℓℓνν过程寻找重希格斯粒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wc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希格斯玻色子最终在2012年被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和CMS实验分别发现,其质量被确定在125 GeV附近。大量的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各项性质符合标准模型的理论预期。然而标准模型也并非完美。有一些现象标准模型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许多对标准模型进行扩展的理论被提了出来。这些理论预言了具有大质量并且与标准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类型相同的新粒子的存在。寻找这些重希格斯玻色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一项用来检测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是否存在的重要手段。  ATLAS实验在2011和2012年的运行非常成功并且分别记录了4.7 fb-1在√s=7 TeV和20.3 fb-1在√s=8TeV的对撞数据。经过两年的维护和升级,ATLAS实验在2015年开始了重新取数,并且对撞能量从8TeV升级到13 TeV。2015年的取数也非常成功,最终记录了3.2 fb-1的有效数据。在2016年ATLAS继续了√s=13 TeV的取数,并且预计最终能够记录到35 fb-1的对撞数据。更高的对撞能量对于寻找新物理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寻找具有大质量的粒子。本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ATLAS实验2015和2016年收集到的共13.3 fb-1质心系能量13 TeV的数据中,利用H→ ZZ→llvv反应道来寻找重希格斯玻色子。因为中微子不会和探测器相互作用,所以它携带的能量会贡献到横向丢失动量(ETmiss)中,导致在这个反应道中EmissT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次许多超出标准模型的理论也会预言一些不会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新粒子,例如超中性子,进而导致事例中更大的EmissT。  本文开展了利用ATLAS内部径迹探测器探测的带电粒子径迹和其他的探测信号来重建EmissT的研究。测量的带电粒子径迹有更好的位置分辨率,在重建中分辨带电粒子的来源是主对撞顶点或者是堆积对撞顶点可以有效的压低堆积顶点产生的粒子的贡献。ATLAS实验有两种直接利用径迹的EmissT测量方法,一种是基于径迹的EmissT或者叫pmissT,另一种是仅对软过程部分基于径迹的EmissT(TST EmissT)。pmissT在不同的堆积情况下表现的最为稳定,但是由于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包含中性粒子的贡献,它对横向丢失动量的测量是有偏差的。另一方面,由于TSTEmissT综合利用了量能器沉积能量和带电径迹的信息,对比基于量能器的横向丢失动量测量,TST EmissT分辨率在不同堆积情况下表现更稳定。TST Emiss被广泛的应用于ATLAS物理分析中。  本论文利用ATLAS实验采集的质心系能量13 TeV的数据,通过H→ZZ→lllvv反应道来寻找重希格斯玻色子。因为llvv反应道比强子道有更干净的末态并且比4轻子道有更高的产生截面,所以在寻找中有更多的优势。分析中的主要本底是双玻色子产生过程(ZZ、WZ、WW)、玻色子单产生过程(Z、W)以及顶夸克单产生和对产生过程。分析中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模拟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估计本底在信号区间内的贡献。由EmissT和两个最终末态轻子重建的希格斯玻色子横向质量(mT)是分析中信号和本地的区分变量,并且mT在信号区间的分布被用在了分析的统计处理中。分析的统计处理利用了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来计算数据中信号的事例数。分析扫描了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从300到1000 GeV的区间,最终的结果表明在扫描的区间内没有找到重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证据。数据和标准模型的非信号过程的理论预期符合的比较好。同时我们给出了重希格斯玻色子在pp→H→ZZ过程95%置信度下的截面上限,结果表明在重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等于300 GeV情况下,其截面小于1343fb,在质量等于1000 GeV情况下,其截面小于49 fb。而且,我们利用当前的截面上限对两个超出标准模型的基准理论进行了检验。
其他文献
光学温度传感器在温度测量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采用荧光强度比(FIR)技术进行测温。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与温度相关的不同特定发光能级发射
纳米团簇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量子理论是纳米团簇理论研究的基础。当前,有许多种研究纳米团簇的理论方法,如 Hartree-Fock方法、后Hartree-Foc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这些研
周期量级超短激光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是国际上近年来兴起的激光物理学前沿课题。开展周期量级超短激光脉冲在原子、分子等介质中引起的极端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能够丰富非线性
非线性光限幅效应可用于对光敏器件和人眼的保护以免受到高强激光的伤害,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光限幅研究是国内外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无机过渡金属团簇化合物材
阴极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提高一直是研究和开发SOFC的重要工作。Ba0.5Sr0.5Zn0.2Fe0.8O3–δ(BSZF)和Ba0.5Sr0.5Co0.8Fe0.2O3–δ(BSCF)体系是两种新型的SOFC中温阴极材料,本文主要是通过引进中温电解质、纳米金属颗粒和压力处理这三种较新实验手段提高这两种阴极材料的性能。为了提高BSZF的氧离子电导率,我们选择了一
非扫描成像激光雷达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可获得高分辨率、高帧频图像的特点成为军事上的研究热点,传统非扫描成像激光雷达采用泛光照明,目标光强分布不均匀,能量利用率低。为
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的研究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它在了解物质内部的微观相互作用、过渡金属离子在晶体中的局部结构(比如:取代、局部对称、键长键角、空位……)等问题
自旋电子学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用电子自旋自由度来取代电荷自由度制造电子器件的一门学科。近几年,自旋电子学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仅因为它在信息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偏振棱镜是当代光信息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的基础无源光学器件,是激光应用和调制技术的关键器件,在光纤通讯、偏振导航传感器、偏振干涉成像以及精密光学遥感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偏振棱镜的种类有许多,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个大类是起偏棱镜,比如:Glan·Foucault棱镜、Glan·Taylor棱镜等;另一个大类是偏振分束棱镜,比如:Rochon棱镜、Wollaston棱镜等等。目前,
本文分析了空气阻力对完全非弹性蹦球倍周期运动的影响。对颗粒物质施加周期性振动时,体系可以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如表面驻波、对流、尺寸分离等等。这些集体行为很难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