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十年,伴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等实验设备的快速发展,奇特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及其所展示的新奇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新奇现象,奇特核中可能存在的气泡(Bubble)结构近年来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不同于稳定核的核子密度分布,具有气泡结构的奇特核的密度分布在中心处显著降低。在核素图上,一些中重核-如46Ar,34Si甚至包括一些超重核被预言可能存在气泡结构。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相对论的Hartree-Fock-Bogoliubov(RHFB)以及相对论的Hartree-Bogoliubov理论,对Ar同位素链和N=28同中子素链的电荷密度进行了计算,并探索影响质子气泡结构形成的微观物理机制。在本文中,我们首先计算了Ar同位素链的单核子结合能和电荷半径,发现PKA1能够给出对电荷半径的最精确的描述。然后,我们计算了Ar同位素链的电荷密度分布,发现采用有效相互作用PKA1的RHFB计算能够精确地再现Ar同位素的电荷半径实验数据。然而分析Ar同位素链的电荷密度分布,发现采用PKA1的自洽RHFB计算并不支持Ar同位素中存在质子气泡结构(中心区域的电荷密度被显著压低),进一步分析Ar同位素质子单粒子能谱的同位旋演化,我们发现在PKA1给出的壳结构演化中,质子能级π2s1/2和7π1d3/2没有发生反转,其中π2s1/2始终是占据的,从而抑制了气泡结构的形成。事实上这一结论也与该核区存在N/Z=16亚壳结构的相关实验证据吻合。类似于Ar同位素链,我们同样对N=28同中子素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PKA1的计算中,42Si和40Mg的中心电荷密度出现了降低。而且对于48Ca的质子能谱,只有PKA1能够再现48Ca中赝自旋伙伴态π2s1/2和π1d3/2这两条能级的近简并,因此PKA1的描述是更加合理的。沿着N=28同中子素链,随着质子数的减少,我们发现Z=14亚壳仍然存在,阻止了价质子占据π2s1/2轨道,使得42Si和40Mg中心区域的电荷密度被显著压低,即理论预言在40Mg和425i中可能存在质子气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