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水蒸气重整铜铝尖晶石催化剂的结构演变与催化反应机理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醇具有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转化温度低等优势,甲醇重整技术兼具氢制备、运输和下游利用,可作为氢能载体实时产氢。传统甲醇重整负载型铜基催化剂热力学稳定性差、易失活。将活性铜组分均匀分散到氧化铝体相中形成尖晶石型缓释催化剂,从而有效增加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认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是设计催化剂的基础,目前对尖晶石催化剂在焙烧、还原处理、以及甲醇重整反应过程中铜原子如何被逐渐从尖晶石体表面中缓释出来的热力学基础及动力学过程认识仍存在不足。并且在尖晶石结构催化剂铜的缓释过程中,表面结构重构演变的物理化学基础缺少相关的基础研究。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1)模拟铜铝尖晶石的制备过程;(2)铜铝尖晶石的‘缓释’机理;(3)‘缓释’出的活性铜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失活机理;(4)反应物水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状态和活化机理;(5)甲醇在尖晶石表面分解机理。(1)在分子水平,模拟催化剂的制备过程。用Cu2+代替γ-Al2O3表面的Al3+,H+作为平衡电荷。结果表明,表面Al3+被Cu2+取代在热力学上可行,且γ-Al2O3(100)和(110)面表层Al3+都可100%被替代。吉布斯自由能计算表明,取代后的γ-Al2O3(110)表面的脱水温度高于洁净γ-Al2O3(110)和Cu Al2O4表面的脱水温度。此外,Cu掺杂的γ-Al2O3界面增强了Cu与氧化铝表面的结合。研究Cu掺杂在γ-Al2O3表面形成‘表面尖晶石’结构的机制与界面结构,为尖晶石的形成机理及低Cu负载比的Cu/γ-Al2O3界面结构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见解。(2)研究高温煅烧和反应气氛下催化剂表面结构脱氧过程。发现高温煅烧下由于原子分子的热运动导致表面氧分子的形成和脱附;而氢氛围下是氢的吸附导致表面水的形成和脱附。在氢还原尖晶石过程中,单个H2分子通过均裂解离吸附在洁净的Cu Al2O4(100)和(110)表面上,吸附能分别为?163和?157 k J/mol,吸附在单个氧缺陷的(100)和(110)表面上吸附能分别为?99和?101 k J/mol。自由能判据表明,氢气氛围(PH2=100 k Pa)下(100)和(110)表面的还原温度分别为668和563 K;而在氧气(PO2=0.1 k Pa)氛围下的(100)和(110)表面煅烧的还原温度为1947和2076 K,氢氛围极大地促进了表面铜的还原,催化剂的‘缓释’。(3)计算铜铝尖晶石‘缓释’出来的活性铜组分在铜铝尖晶石表面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生长机理。发现单个铜原子在Cu Al2O4(100)和(110)表面的吸附能分别为-430和-316 k J/mol,单个铜原子在氧缺陷表面的吸附能小于完整表面。Bader电荷和态密度分析显示Cu在尖晶石表面的吸附伴随着电荷转移。由于铜与Cu Al2O4(100)和(110)表面的强相互作用,Cu2和Cu3更容易以解离吸附的方式吸附在Cu Al2O4表面。通过计算的吸附能、生长能和聚合能得出:Cu与Cu Al2O4表面的相互作用比与Cu与γ-Al2O3(110)表面强。说明尖晶石表明可有效抑制负载铜的聚集长大而失活。(4)研究了n H2O(n=1?8)在Cu Al2O4(100)和(110)表面的吸附。显示单水分子通过解离吸附方式吸附在Cu Al2O4(100)和(110)表面,吸附能分别为?103和?170 k J/mol;在含有氧空位的Cu Al2O4表面,水分子的O原子更倾向于填补O空位,解离的H原子与表面O形成两个表面内羟基。对于表面的n H2O(n=2?8)吸附,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共存,且水分子与(110)表面的相互作用远强于(100)表面。PDOS分析表明,水分子通过孤对电子与表面路易斯酸位点成键,且伴随着电荷转移。水吸附对表面功函数产生了影响,随着水的覆盖度增加,表面功函数先减小后增大。(5)研究甲醇在Cu Al2O4表面上的分解机理,发现甲醇在(100)和(110)表面分子吸附的吸附能分别为?104和?148 k J/mol,与水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相近。在(100)和(110)表面发现相同的反应路径,即为CH3OH→CH3O→CH2O→CHO→CO+H2,第一步是断裂O-H,后续中间物依次断裂C-H键。(100)表面的决速步为CH3O→CH2O,能垒为186 k J/mol;而(110)表面的决速步是CHO→CO,其能垒为305 k J/mol。这表明甲醇在(100)表面比(110)表面更容易发生分解反应。通过分子动力学计算了基元反应速率和CO选择性,得到了与实验吻合的结果。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证实了铜铝尖晶石的形成机理、反应气氛中催化剂表面的‘缓释’机制、催化剂甲醇重整制氢反应机理,为‘缓释’尖晶石型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应用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杂环化合物是极其重要的一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庞大的一类化合物之一。杂环化合物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还常应用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当中。此外,杂环化合物还可以作为保护基,有机催化剂,中间体等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因此,在有机合成领域中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发展绿色构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促进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得到了化学家们相当大
相变材料由于具有信息存储、光电传感和能量转换等优良性能,而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拥有有机和无机双重组分,有机组分具有结构可修饰性、合成简单和极性等优点,并且无机组分能够提供半导体性质、光致发光性质和磁学性质等。与此同时,有机组分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电场和光)影响,能够无序排列引起偶极矩发生改变,产生结构相变。通常在相变点附近会产生明显的介电异常,以及伴随光学和电学等性质,从而
等离子体层是磁层最冷,最稠密的内部区域,由电离层等离子体沿地磁场线的上行而形成。在日侧磁层顶的磁场重联直接驱动下,增强的日向对流侵蚀等离子体层的外层。侵蚀导致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在夜间向内移动,在日侧向外移动,这些浓密的等离子体向阳延伸到外磁层,形成密集的等离子体层plume。等离子体层在内部磁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的理解这种等离子体层plume结构和分布及形成过程,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
近年来,塑料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塑料制品成为了生产和生活当中弥足关键的一部分。但规模庞大的塑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同时,世界各国也在不断发展着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利用技术。论文在本研究团队研究的热风循环加热熔融废旧塑料回收造粒成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熔体输送方案,以使熔融后的塑料熔体能够更加顺利进入挤出造粒螺杆进行挤出造粒,该方案主要通过叶片转子熔体加压输送室这一关键结构,实现了
芳基硼酸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砌块,并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材料等领域。过去的三十年里芳烃碳氢键硼化反应迅速发展,成为芳基硼酸酯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芳烃碳氢键硼化反应中催化效率最高的是贵过渡金属催化剂,近年来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的芳烃碳氢键硼化反应也被广泛报道。无金属参与的芳烃碳氢键硼化反应,无需使用过渡金属,对环境友好,是过渡金属催化体系很好的替代方案。然而目前所报道的非金属催化剂普遍价格昂贵或不易获得。
聚酰亚胺(polyimide,PI)和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同属于耐热高分子材料,它们都是通过缩合聚合方式制备的,并且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PI和PES的主链都是由含芳香环的刚性骨架组成,有着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归类为高性能聚合物而得到广泛应用。它们也存在各自的结构特点和局限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改性来提升材料的应用性能。PI由于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
金属离子掺杂金属氧化物晶格形成金属氧化物固溶体,比单一氧化物具有更优的物理化学性能。通过掺杂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合理设计催化剂活性位点,以获得具有更优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固溶体氧化物催化剂。因此,深入研究氧化物固溶体的构效关系,对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及精准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p型半导体NiO和n型半导体CeO2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价态金属离子掺杂对其活性位点数量的
与传统有机合成相比,有机电化学合成利用电子的传递来驱动反应进行,避免了氧化剂的加入,对环境没有污染且符合“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此外,无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电化学合成回避了过渡金属的残留问题,使得药物合成来的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障。因此,有机电化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合成方法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有机电化学的发展历史做出了简要概述。围绕电化学阳极氧化策略,本文期望设计无过渡金属催化、无外加氧化
溶剂是指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者气体溶质的液体,并在反应过程中与底物、催化剂、添加剂等组分形成较为均一稳定的反应体系。尽管如此,溶剂在特定条件下仍能够选择性地断裂出不同分子片段,并以合成子方式被引入到反应底物,从而增加了合成分子的多样性与可能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利用廉价溶剂分子作为底物参与反应,成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芳基羧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廉价易得、无毒易保存等优点。在过渡金属作用下,羧基能
量子引力一直是理论物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引力的全息原理以及AdS/CFT对偶的提出,则为我们探究量子引力带来了新的曙光。它指出一个弯曲时空中的引力理论与该时空边界上一个无引力的量子场理论等价。这说明两个理论中的物理量也存在等价对应关系。自AdS/CFT对偶提出以来,相关课题一直被广泛研究。并且,该领域的研究对许多其它学科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则着重关注量子信息理论在全息引力理论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