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汉语“形状范畴”为研究对象,遵循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以体验哲学为最基本的哲学理论,以范畴化、意象图式为具体的理论指导,以量化、描写和例证为主要研究手段,试图从语言表征和认知阐释两个角度去统一挖掘和解读“形状范畴”。事实上,形状的语言表征涉及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但若想对整个语言系统进行研究绝非靠一篇论文就能完成,鉴于此,本文仅将研究范围限于汉语形状范畴的词汇表征层面,以此来打开“形状范畴”的大门。 本研究主要遵循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按照由“语义”到“语言形式”再到“认知”这一思路展开,从研究结构来说,笔者首先从意义出发,建立了形状范畴的语义构架,给予形状范畴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然后秉承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该语义构架对内部成员的词汇表征加以分析,在这样的构思下,本文旨在构建出系统的形状范畴,并探讨出形状的词汇表征形式及其背后的认知理据,进而总结出形状范畴的认知特性。 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国内外空间范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经分析发现:形状范畴在整个空间范畴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与空间位置和位移研究比较而言,它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在尚有的一些研究中,学者们只是从维度,大小等单一角度对形状范畴的某一点进行研究,而未形成系统。鉴于此,本文将形状范畴确立为研究对象并探讨了相关研究问题。 第二章“形状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勾画出了形状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研究的对象是形状范畴,其首要任务就是将形状进行范畴化,因此本文选用范畴化理论来构建出整个形状范畴及其子范畴。其次,本研究的切入点是形状的语言表征,为此本文选用范畴化理论来找出各形状范畴与各句法范畴的对应性。再次,本研究的视角是认知语义,为了阐释各形状范畴的语义特点,本文选用意象图式中的典型图式、力图式理论以及范畴理论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来阐释各类形状词汇的语义特征,并建立形状范畴的语义系统。最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形状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而形状认知会受到人的感知及身体经验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体验哲学理论来阐释形状的认知特性。鉴于此,本文最终确立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体验哲学”,“范畴化”以及“意象图式”三种理论。第三章“形状范畴的构建”。本章首先阐述了形状的含义,在Talmy的构形结构和齐沪扬“空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范畴化理论将空间形状范畴划分为静状范畴与动状范畴两大类,其中静状范畴又可分为“单个实体形状”、“范围形状”和“路径形状”三个子范畴,而动状则主要涉及形体变化,即实体形变,范围形变和路径形变。形状范畴的构建是本文的最大创新点,同时也是整个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 第四章“形状范畴的语言表征”。本章着重探讨各形状范畴的词汇表征及其特点。经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首先,静状范畴大致对应名词、形容词、量词、方位词、空间介词,动状范畴大致对应动词。其次,各词类的表形功能不同,量词、形容词主要通过对实体形体特征的抽象概括来表征其形状义;方位词和介词是通过其所搭配的实体名词共同表征出新的形状义;形变动词是对实体施加力而产生形变义,位移动词则是通过实体运动来凸显其路径形状义。最后,各词类的表形特点不同。名词表形具有具体性,形容词表形具有模糊性,量词表形具有抽象性,方位词和介词表形则具有不自足性。而动词则表征了上述各类词汇所凸显出的形体特征的变化特点,具有生动性。 第五章“形状范畴的认知语义分析”。本章对形状词汇进行了认知识解,主要有以下发现:首先,对于能够表示形状的词汇而言,其空间形状意义是有原型性的。形状词汇的隐喻意义以其原型意义为基础,同时还受人类文化经验的影响。其次,对形状词汇意义进行认知解释时要突出“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人”是空间形状的“视查者”,功能属性的“评判者”,形变力的“感知者”以及形状认知的重要来源四个方面。最后,本章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形状范畴的认知特性,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主观性”和“隐喻性”。 第六章“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描述了“客观形状”——“认知形状”——“语言形状”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笔者还提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