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子不仅是理学大师,而且也雅爱文学,一生作诗一千余首。这些诗,从不同的角度透露了其内心世界,让我们可以对其有更深之了解,正如束景南先生所说,反映了他的生平交游、道学性格和文化心态。因此从这一角度对朱子诗歌加以阐释,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对朱子诗歌的解读,来探究朱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儒者情怀。引言主要介绍朱子诗歌的创作情况,当今朱子诗歌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主体有三章,分三部分来探究、阐述朱子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朱子的情怀和精神。第一章,主要论述朱子逃禅归儒的精神历程。自汉武帝将儒学定为一尊之后,儒学便逐渐成为政教之工具,而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生活较少有关联。因此,佛教西来,很容易便征服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宋代理学正是在佛教的影响和挑战之下产生的,既要在儒家思想内部找出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价值领域,又须由此推广至社会,建立合理的人间秩序。因此朱子这一转变不仅是其一人精神之发展,而且也和中国思想史上儒佛势力消长的过程相呼应。儒家心态的复归,实现了将关注重心由个体本位的终极关怀向群体本位的终极关怀的转变。第二章,主要论述朱子之现实政治关怀及其隐逸情结。中国士大夫普遍具有一种政治逻各斯情结,因为儒家乃是一种群体本位的终极关怀。其关于彼岸终极价值之想象必须在现实中实现方有价值,而政治则正是这样一种行其道于天下的途径。朱子之所以会在思想上发生逃禅归儒的转变,正是因为佛家只有形上而无形下,有体而无用,无法将终极价值在此岸中实现,而只有儒家方能提供这样一条由内圣而达至外王,合此岸与彼岸为一的大道。第三章,主要论述朱子之隐逸情结。虽然朱子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和介入是极为强烈的,但是在其内心深处,隐逸山林、逍遥出尘一直都是其个体生命的最高向往。介入现实乃是担负对社会大群的责任,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个体生命的安顿,但个体关怀和大群关怀毕竟不是完全重合的。而且因为现实政治往往沦为争权夺利的场所而失去其原有的行道天下的意义,所以在个体生命和政治关怀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紧张。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社会,隐逸便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使士人在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中安顿其个体生命,而且在道不能行的时代里,隐逸本身便是保存道的纯洁性的方式。所以仕与隐虽然有进退之不同,而其对道的坚持则是一致的。结语主要对论文主体部分的论述进行总结,简要说明朱子学术探索、社会关怀和个体关怀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