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电池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虽然目前开发的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很多,但仍旧存在着制备工艺复杂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解决环境污染仍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β-In2S3是一种无毒的半导体化合物,带隙宽度在2.02.3eV之间,同时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电化学性能,因此在光伏器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表明β-In2S3薄膜可以作为过渡层用于CIGS太阳能电池中,来替代有毒化合物CdS,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6.4%,接近标准的CIGS电池(19.9%)。薄膜形态的In2S3通常采用水浴合成法来制备,并且还需要退火等处理过程,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薄膜结晶性差、附着力不好等问题。迄今为止关于In2S3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质的报道还很少。针对这种现状,本论文主要进行了In2S3薄膜的制备研究,并对其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考察。(1)以半胱氨酸为硫源,首次采用水热合成法在FTO基底上合成了由In2S3薄片组装而成的薄膜。系统地研究了该薄膜的制备规律,发现薄膜的形貌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浓度比例和反应温度来调节,提出了其可能的生长过程。(2)对不同反应阶段的薄膜进行了光电化学性质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光响应特性,反应12h得到的样品的短路电流密度最大,约为0.07mA·cm-2,6h制得的样品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0.01%。(3)将制得的片状In2S3薄膜放到500℃的空气中退火即得到了纯相的In2O3薄膜,其形貌仍保持着In2S3薄膜的形貌。这说明将In2S3薄膜氧化是制备形貌可控的In2O3的一种有效的途径。(4)以硫脲为硫源,在体系中添加酒石酸,水热合成了由楔形In2S3颗粒组装而成的薄膜。详细探讨了酒石酸对薄膜形成的重要作用,结合不同反应阶段薄膜的形貌分析了其生长机制。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片状In2S3薄膜,楔形In2S3薄膜具有更好的光响应特性,光电流密度可以达到0.48mA·cm-2,光电转换效率可达0.036%。(5)两步法制备TiO2/In2S3核壳结构的光电极。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在FTO基底上制备了TiO2纳米棒阵列,接下来通过连续离子层吸附和反应法(SILAR方法)在TiO2成功沉积了In2S3薄层,并最终通过热处理使其晶化。光学及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In2S3敏化TiO2的薄膜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的明显增大,光电极的光响应大幅度提高,光电流可达到1.07mA·cm-2,光电转换效率可达0.33%。探讨了其光电转换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