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精炼、传神的语言形式,隽永、深刻的意蕴内涵,为历代的文人墨客乃至阡陌布衣所青睐,延绵至今。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不少经典篇目,成为语文知识的讲授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不可或缺的文本元素。作为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引起思想共鸣的艺术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诗歌独有的陶冶学生性格,涵养学生品质,诗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诗歌本身具备的解读意义和美感逐渐在诗歌课堂中流失。审视当下诗歌教学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所追求的“标准化”和唯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思想异化了诗歌文本的多元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同时,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诗歌文本个性化解读走向极端,解读目标刻板、僵化,解读内容把握失当,背离文本,“语文味”淡化,解读方法引导不到位,随意肢解造成诗歌内涵和美感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让诗歌复归其家园,如何带领学生在诗歌最灵动、最柔美、最细腻、最隽永的花园中畅游,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诗歌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是摆在众多教师及研究者眼前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当下高中课堂教学中诗歌解读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呈现的数据,剖析问题的成因,结合观课、访谈等实践活动,尝试从思维历练、审美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角度层层深入,提出诸如刷新图式、对接生活、因声求气、吟唱拓展、仿写品味、天人合一、大象无形、联想想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本互涉等对诗歌文本解读行之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