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两者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而城镇化则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东中西三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情况具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性的时空演变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客观认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秉承科学有效的原则分别选取了评价指标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进行衡量,建立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采用我国2002—2014年城镇化和工业化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全国样本对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状况做了一个总体层面的分析,再从分区域横向比较的角度对三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水平不高,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未能形成较好的协同发展状况,这在早期是由工业化不足所致,近年来导致这种失衡的原因已逐渐转变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还应放在城镇化规模的扩张上,兼顾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工业化发展要重在质量的提升,目标要放在提升人均分享到的工业化成果上。第二,区域层面上看,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互动的协调状况基本呈现东部高于中部高于西部的状况,东部地区处于初级协调水平,中西部地区勉强协调,造成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互动不佳的原因具有区域差异。由于同区域省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而且研究者经常将同一区域的省份进行对比。因此本文基于分区样本,对东中西三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内省际分析。区内分析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具有很大的省际差异,各省发展不均衡,各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随时序变化较平缓,发展趋势不一,省际差异有逐年变大趋势。中部地区各省耦合协调水平省际差距较小,各省发展相对均衡,从时间序列来看,各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度变化较大,大体呈现逐年提高势态。西部地区各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水平较不均衡,各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发展路线曲折震荡,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省际差距逐年变大。最后,本文引申出对应的政策含义,东部地区核心在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应主要走以大城市为主导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化发展重点应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应重点提升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要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工业化方面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规模以上产业集群,吸引更多劳动力就业。西部地区应当努力建成地区特色鲜明、综合承载能力强、城市功能完备的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群。工业化方面,基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可以适当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