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对和谐教育的论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的立足点给予了阐述。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理想境界就有了初步的探讨,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社会。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孔子在总结前人和谐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学说,并将这种理想追求贯穿到儒家学说的各个层面,成为有体系的“和谐”理论学说。不仅中国古代先哲对“和谐”思想进行了早期的探索,国外的哲人们同样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很早就论述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将“和谐”与教育的效果真正的联系到了一起。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更加向往和谐发展的社会,而要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教育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必须落实和谐教育思想,培育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和谐教育观”。在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构建和谐社会”研讨班上讲话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和谐教育。本课题就是通过古今中外和谐教育观念,结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提出在我们教育实践当中,贯彻“和谐教育观”,通过培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培养能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人”、培养能理性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世界人”为最终目的,倡导新型、和谐的师生观以及和谐学校,最终将“和谐教育观”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