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AWCD值和海马区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电针干预抑郁症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UMS模型组、音乐电针组、脉冲电针组、氟西汀组,复制CUMS模型;于造模成功后予不同干预方法,进行各组大鼠行为学评估的比较;于相应的时间点提取大鼠肠道内容物进行Biolog-Eco厌氧培养,用Biolog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各组大鼠取脑后进行海马区脑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阳性细胞计数。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发失去光泽,饮食量减少,体重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氟西汀组、音乐电针组、脉冲电针组体重均明显增长(P<0.05)。氟西汀组、音乐电针组之间比较,体重增长差异不明显(P>0.05)。音乐电针组与脉冲电针组比较,体重增长幅度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AWCD值在培养72h后均达到最高值并趋于稳定,模型组AWCD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与CUMS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音乐电针组、脉冲电针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音乐电针组高于脉冲电针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明显高于氟西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比较各组大鼠海马区BDNF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CUMS模型组的BDNF阳性细胞总数明显减少(P<0.05),排列稀疏且细胞大多为空泡状,胞浆着色较正常组明显变浅。而氟西汀组、音乐电针组及脉冲电针组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且胞浆着色也明显优于模型组。其中,音乐电针组的BDNF阳性细胞总数高于脉冲电针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氟西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音乐电针、脉冲电针和氟西汀均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表现,其中氟西汀与音乐电针有显著作用且效果相当,并优于脉冲电针。(2)音乐电针、脉冲电针和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AWCD值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均有调节作用,其中音乐电针、脉冲电针明显优于氟西汀,且音乐电针有优于脉冲电针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电针干预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AWCD值和海马区BDNF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