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地热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有着独特的地缘、经济、技术等优势,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并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了使我国的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近年来,中国的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并修订了一系列地热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产业政策数量不断增加,尤其2017年《地热“十三五”规划》颁布后,产业政策数量上升尤为显著。本文基于豪利特(Howlett)和拉米什(Ramesh)的政策工具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构建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地热产业政策的特征。政策工具维度关注政府的介入程度,根据政府权力直接介入的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强制性工具(包括直接提供、公共企业、管制)、混合性工具(包括税收和使用费、产权拍卖、补贴、信息和劝诫)、自愿性工具(包括私人市场、自愿性组织、家庭和社区)。价值链维度关注政府介入的具体产业活动,分为开采环节和应用环节。研究发现,地热政策工具的运用呈现管制占主导地位,其他政策工具力量薄弱的特点,价值链各环节中,具体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呈现过溢和缺失的问题。本文还以201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评估地热产业政策中使用的各政策工具以及其他因素对地热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补贴、产权拍卖对地热产业的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管制、税收与使用费、私人市场对地热产业的发展产生负向影响;信息与劝诫对地热产业的发展没有相关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简化矿产资源的审批过程;整合矿产权;在国家能源局下设地热管理部门;结合激励政策,完善强制性标准,鼓励企业对新技术的开发;对企业设定企业拍卖条件并与管制搭配使用,对拍卖合同无法完成的企业进行处罚;将地热纳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对环保以及地热使用经济性的知识宣传,改善消费者认知;加大价格优惠力度,促进消费者对地热产品的购买使用;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地热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