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碳链的长度和不饱和键的位置及数量可将脂肪酸划成不同的种类,其中碳链长度≥20碳的脂肪酸被称之为超长链脂肪酸(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VLCFA)。VLCFA在化学工业、食品药品加工以及能源领域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主要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种子(如甘蓝型油菜)。充分了解种子中VLCFA的生物合成和积累途径,对于提高油料作物中VLCFA的含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1270295;31972964); 陕西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编号:2020KWZ-012);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编号:#B1804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45201916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碳链的长度和不饱和键的位置及数量可将脂肪酸划成不同的种类,其中碳链长度≥20碳的脂肪酸被称之为超长链脂肪酸(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VLCFA)。VLCFA在化学工业、食品药品加工以及能源领域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主要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种子(如甘蓝型油菜)。充分了解种子中VLCFA的生物合成和积累途径,对于提高油料作物中VLCFA的含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拟南芥和新型油料作物亚麻荠种子三酰甘油中含有约20%的VLCFA,是研究油料植物VLCFA积累机制的理想系统。为加快研究进程和提高表型鉴定的可靠性,本研究首先对种子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创建了一种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快速鉴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调控底物含量、超长链脂肪酸延长酶(FAE)丰度和装配途径上关键的酰基转移酶对拟南芥、亚麻荠和传统油菜种子中VLCFA合成和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在优化种子甲酯化条件基础上,创建了一种利用可见荧光标记鉴定转基因T1代种子、对单粒T1种子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直接定量的快捷方法(Single Arabidopsis Seed mini-Transmethylation,SAST)。在利用大批量种子多批次处理,确定了最佳甲酯化溶剂体系和反应条件为:在含有5%浓硫酸的甲酯化液中加入30%的甲苯,85℃反应2 h的基础上,建立了SAST方法体系为:在1.5 ml气相进样瓶中加入200μl上述甲酯化溶剂,采用标准化的反应条件和脂肪酸甲酯微量萃取方法,在进样瓶衬管中检测。利用该方法发现,拟南芥和亚麻荠同种材料种子间脂肪酸组分差异较小,可以采用单粒进行表型鉴定;种子个体间含油量差异较大,需要5-10粒混池测定。亚麻荠种子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不适合采用半粒法测定。(2)FAE1转基因共抑制是提高种子中VLCFA积累的主要瓶颈。在拟南芥野生型Col-0中过表达FAE1,在90%的株系中发生强烈共抑制,造成VLCFA大幅度降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的Bn FAE1和旱金莲(Tropaulum majus)的Tm FAE在拟南芥中表达、拟南芥FAE1在亚麻荠中表达,都会引起不同频率的共抑制,并且这种共抑制发生的频率和转基因与宿主同源基因碱基序列的相似性程度呈正相关。这种共抑制可在拟南芥rdr6-11突变体中有效解除。(3)拟南芥种子中FAE1的表达水平是VLCFA积累的限制因素,但底物油酸(18:1)的丰度不是。在fad2-1突变体、FAD2人工mi RNA沉默系和FAD2过表达共抑制系中,通过升高基于PC途径的18:1含量进而提高18:1-Co A的水平均不能有效增加超长链脂肪酸含量,这与之前的结论不同。当FAE1高表达时,超长链脂肪酸含量可提高60%。(4)FAE1可以催化从饱和脂肪酸到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不同链长的多种底物,拟南芥种子中底物积累水平和FAE1丰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产物的种类和含量。在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当FAE1高表达时不仅会提高20:1(碳链长度:不饱和键数量,下同)产物,其它饱和及多不饱和VLCFA,如22:1、20:0、20:2和20:3,也会随之提高积累水平。而当FAE1高表达时,通过种子特异沉默FAD2来增加底物18:1的水平,又可使产物趋于形成单一的20:1,20:1提升幅度可高达65%。在FAE1表达不变、FAD2敲除/沉默的株系中,增加18:1,虽未造成了20:1的明显变化,但会导致22:1的下降。说明在偏好底物充沛的情况下,延长酶的其它副延伸反应被抑制。这些结果表明,酶和底物水平之间的平衡是提高目标VLCFA产量的关键。(5)旱金莲具有合成三芥酰甘油的能力,为了探求对sn-2位具有芥酰偏好性的酰基转移酶,本研究对旱金莲的Tm LPCAT进行了功能分析。在拟南芥高芥品系(HE)和高芥酸甘蓝型油菜种子中过表达Tm LPCAT,可以提高三酰甘油sn-2位上芥酸含量,最高达40倍。在有限的3株亚麻荠Tm LPCAT转基因株系中,有两个株系中sn-2位芥酸提高不明显或未出现提升,仅有一株较野生型提升约60%。这些结果证明,旱金莲Tm LPCAT具有在三酰甘油的sn-2位偏好芥酸的功能,可弥补油菜中sn-2位不能有效结合芥酸的缺陷。(6)蒜头果MoDGAT2和旱金莲的Tm GPAT9在体内具有VLCFA偏好性。蒜头果三酰甘油的sn-2位上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神经酸不能在sn-2位有效积累,说明蒜头果中神经酸主要是积累在sn-1和sn-3位置上。蒜头果发育胚转录组分析发现,MoDGAT2高表达。拟南芥种子中特异表达MoDGAT2,可以部分互补dgat1突变体功能;在拟南芥高芥酸品系(HE)中,可以显著提高不同VLCFA的积累。此外,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表达旱金莲Tm GPAT9,可以提高VLCFA的含量和种子含油量。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调控超长链脂肪酸合成和积累途径上的关键基因,并根据其自身底物特异性,可以有效提高种子中目标超长链脂肪酸的含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界及公众的关注。全球平均温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也导致了许多陆面过程的变化。地表温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长时序地表温度已成为相关科学领域的迫切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地面站点观测地表温度,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区域及全球尺度的地表温度,在时效性、空间覆盖度以及成本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地表辐射能量从地表传输到传感器平台过程中,会
大环化合物(macrocycle)是指由12个或更多原子连接而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参与识别和组装过程,因而大环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超分子化学建立至今,出现了冠醚、杯芳烃、柱芳烃和葫芦脲等大环化合物,这些大环化合物推动着超分子化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基于大环化合物的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学等领域。含氮芳烃由于种类多、易
利用中继节点进行协作式通信具有拓展通信范围、弥补路径损耗以及对抗多径衰落等优点,不过这些优点的获得均是以消耗系统额外正交资源(时间、频率或正交码字)为代价。相比于现阶段所采用的正交多址接入结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结构将功率域编码引入到多址技术中,并与传统正交资源相融合,打破了用户资源块间相互正交的限制,有效提升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因此,如何通过NOMA提升协作式通信系统的资源效率引起
电子散热技术作为电子器件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大型服务器、军事设备设施、工业机器人和民用电子产品中。航空发动机、电脑芯片、雷达TR组件等发热部件都属于设备的核心部件,作为维持这类发热部件有效运行的电子散热器,其地位可见一斑。微通道液冷作为一种高效的冷却技术,已经广泛地在大功率的电子器件上得到应用。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和大功率化,探索更高效的微通道液冷技术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
复杂目标的宽角域(多入射角)和宽频带电磁仿真计算在电磁兼容性分析、隐身与反隐身设计和阵列天线优化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与积分方程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Mo M)相比,基于积分方程的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ultilevel Fast Multipole Algorithm,MLFMA)能精确并更高效地求解电大尺寸金属目标的单入射角或单频点电磁散射特性。然而,在逐一考察
随着我国“双碳”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力的电力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共识。并网变流器是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核心单元,其在电网中渗透率的不断增高促使其运行稳定性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单并网变流器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不能够满足复杂电网环境下多并网变流器系统稳定性分析的需求。相比而言,阻抗分析方法利用并网变流器端口外特性即可定量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适用于复杂电网环境下多并网变流器系统的稳定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恢复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区域内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保护天然次生林和营造人工林是该区域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天然次生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是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的森林群落。该区域处于
扩展互作用器件是利用扩展互作用谐振腔中的驻波场与电子注进行互作用而发生能量交换的一种线性注真空电子器件,包括扩展互作用振荡器和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由于速调管具有高功率、高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辐照、射电天文、工业加热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然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的应用当中,包括加速器、对撞机、可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等对器件的小型化、大功率、高效率和稳定性等提出
黄土高原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坡地退化严重,亟需修复改良,以保证粮食安全和旱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筑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生物炭因其特殊性质和输入土壤后的多种功能,作为土壤改良剂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而对其添加驱动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变化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解释,导致不能确定是否可用生物炭修复和改良退化坡地。鉴于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
小麦是固着生物,喜凉,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常常遭遇干热风,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研究小麦对热响应的机制,培育耐热品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短期热应激下影响小麦籽粒蛋白表达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小麦籽粒对不同程度的热应激具有不同的响应措施,尤其是转录后调控在调节蛋白质表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温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30℃和40℃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