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次对张正隆的史传报告文学创作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论述,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当代史传报告文学发展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如下三章进行具体论述。 第一章,直面“危险”敢于“碰硬”。由报告文学先驱埃贡·埃尔温·基希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观点展开,论述张正隆创作路径及其主体所具有的“硬骨头”精神和庄严性。 第二章,在“怎么写”上见功力。在“新五性”之二——“题材选择的开拓性”基础上论证“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认为张正隆等军旅作家在上级已定题材(如其解放战争题材),同类题材作品纷繁多杂的情况下,“怎么写”更能彰显作家的笔力与创新,而在大题材未定的情况下,选择“写什么”(如其鲜有人深入涉足的抗联题材)更能对报告文学创作领域进行开拓与深化。重点论述张正隆在“解放战争”题材上的拓展,对“东北抗联”处女地的开垦。同时,以其作品中的农民和土地问题为例,论述作家在写作方面往“宽”里走、往“深”里挖的深厚功力。 第三章,书写“神”“鬼”与“人”。以文学史上“人”的发现为基点,并以此分析张正隆在“红”与“黑”人物刻画方面的特色,且着重以林彪这颗难绕开的“地雷”为例。最后,通过张正隆口述历史特质下的全知与限知、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的写作手法反观其笔下的“中间人”形象,从而凸显他创作在整体上表现出的刚柔相济与凝重朴实又不乏幽默的风格。 总之,张正隆及其创作是新时期史传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对完善人物描写、推动历史进步具有一定作用。而其在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开拓的多面性、人物描写的多样性以及注重倾听不同声音的深入采访和极其苛求“真实性”等方面也丰富了纪实文学理论,为当代纪实文学尤其是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它也存在某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部分作品文气不够通畅,截取某一战役单独成书的文章哲理性不强、文学性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