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taxin、IL-5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动物模型中的表达研究及临床病例分析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  通过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成功建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E)模型,同时检测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及血清IL-5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了解EGE提供基础。  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各8只。模型组第1天用OVA/AL(OH)3凝胶(50ug/0.5ml)腹腔注射行基础致敏;第15天:用OVA/生理盐水(50ug/0.5ml)腹腔注射行强化致敏;第18-30天:用OVA/PLGA/生理盐水(1mg/5mg/0.3ml)灌胃激发,隔日1次,共7次;第19、21、23天:用OVA/生理盐水(1mg/0.5ml)灌肠。对照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以生理盐水0.5ml腹腔注射;第18-30天生理盐水0.3ml灌胃激发,隔日1次,总7次;第19、21、23天生理盐水(0.5ml)灌肠激发,第31天取材。造模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外周血EOS含量,观察小鼠胃肠道病理,以验证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黏膜组织Eotaxin及IL-5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5含量。  结果:  1.小鼠临床症状  正常对照组小鼠精神好,毛发光泽,运动灵活,大便成形。模型组小鼠均不同程度出现毛发不光泽、竖毛、弓背、蜷缩懒动、进食减少、排稀糊状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丝便或肛周沾粪的情况。  2.小鼠体重变化  模型组小鼠体重在基础致敏后第3天与第7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0.00,P=0.006;F=0.05,P=0.017)。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在造模期间整体体重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F=0.12,P=0.735)。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  造模完成后,检测小鼠外周血中EOS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OS计数有所增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01)。  4.疾病活动度  以大便情况作为疾病活动度(DAI)评价指标,认为模型组的疾病活动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  5.小鼠消化道各组织组织学观察  正常对照组的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组织表现正常,黏膜层厚薄均匀,组织结构规则、完整黏膜腺体排列有序,无炎症细胞浸润及溃疡损伤,未见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模型组小鼠的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组织表面粘膜层变薄、断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  6.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组织Eotaxin-mRNA表达水平  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组织中Eotaxin-mRNA表达水平均相对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7.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组织IL-5-mRNA表达水平  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和结肠组织中IL-5-mRNA表达水平相对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IL-5-mRNA表达水平相对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8.小鼠血清IL-5表达含量  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5含量表达水平相对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以OVA/AL(OH)3腹腔注射、PLGA包裹OVA灌胃及OVA灌肠可以成功建立EGE小鼠模型,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胃肠道黏膜组织EOS浸润现象。  2.EGE模型组小鼠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组织黏膜Eotaxin-mRNA表达水平增高,小鼠胃及结肠组织黏膜IL-5-mRNA表达水平增高。  第二部分  目的:  通过对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情况分析,为儿童EGE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2015年8月确诊为EGE患儿的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着重于分析归纳EGE患儿的临床与胃镜下的表现。  结果:  1.一般资料:EGE患儿共76例,男57例,女19例,男女比为3:1。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5.42±3.97岁。其中<1岁14例,1~<3岁15例,3~<6岁18例,≥6岁29例。  2.过敏性疾病史:EGE患儿中有明确的过敏史占19.3%(15/76)。  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呕吐、便血等。其中腹痛55.3%(42/76),呕吐39.5%(30/76),便血38.2%(29/76)。  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血红蛋白降低率44.7%(34/76),EOS计数增高11.8%(9/76),EOS百分比增高17.1%(13/76),血清总IgE增高54.2%(32/59),食物特异性IgE阳性率36.7%(18/49),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32.9%(25/76)。  5.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腹腔积液13.7%(7/51),盆腔积液7.8%(4/51),肠管节段性改变5.9%(3/51)。  6.幽门螺旋杆菌检查:H.pylori感染阳性率15.8%(12/76)。  7.误诊情况:误诊为炎症性肠病或肠息肉的占7.9%(6/76),误诊为胃十二指肠炎23.7%(18/76),误诊为慢性腹泻病6.6%(5/76),误诊为美克尔憩室1.3%(1/76)。  8.内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82.9%(63/76),溃疡26.3%(20/76),糜烂22.4%(17/76),结节样隆起或增生14.5%(11/76),正常11.8%(9/76)。  9.黏膜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伴大量EOS浸润(≥20个/HPF)。  10.治疗与转归:经饮食回避、抗过敏药、抑酸剂、孟鲁司特钠片、皮质类激素等综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74例,有效率97.4%。  结论:  内镜下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20个/HPF)是诊断的金标准,儿童EGE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均缺乏特异性,血清总IgE增高及食物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可能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临床上易出现误诊,饮食回避及对症治疗是EGE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案,且预后良好,临床无需常规使用皮质类激素治疗,对小部分治疗时间长、疗效不佳的患儿需进一步随诊。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语文教学逐步实现从内容到表达的“华丽转身”,这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强化资料意识,在多维整合中历练思
将学生的生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是改善历史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教学措施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方法,从选择生活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的尿中Podocalyxin浓度的检测,以及Podocalyxin浓度与尿蛋白的关系,来探讨Podocalyxin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具,对“提升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虽然数学学习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