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碳源汇的季节与区域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解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zhaoyu_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库,每年可从大气吸收约1.7亿吨碳,对于维持全球碳的收支平衡,控制大气CO2的持续升高至关重要。陆架边缘海以全球海洋7%的面积,维持了3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是地球物质能量循环的关键组成。发生在陆架边缘海的海气界面CO2交换过程,不仅能够深刻地影响区域范围内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时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学位论文通过对黄东海海气界面CO2交换过程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黄海、东海海洋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了控制海气界面CO2交换的关键因素,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1.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差异特征。表层水pCO2含量在春季低于大气CO2含量,在夏季、秋季与冬季则皆高于大气CO2含量,近岸海域相对外海海域通常具有较高的pCO2。黄海全年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源,每年可向大气释放碳约211万吨。表层海水温度与浮游植物活动是控制黄海碳源汇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南黄海外部开阔海域pCO2变化主要受控于表层海水温度,而近岸海域则主要受控于浮游植物作用过程。黄海表层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海气碳源汇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冬季黄海总体能够向大气释放CO2,是大气CO2的碳源,海气界面平均碳通量为2.15 mmol·m-2·d-1。冬季黄海碳源汇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黄海南部(33~36°N,120~125°E)pCO2基本维持在大气CO2含量以下(300~390μatm),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而黄海北部(36~38.5°N,122~124.5°E)pCO2则高于大气CO2含量(400~600μatm),表现为明显的碳源。春季是黄海全年唯一能够吸收大气CO2的季节,2011年4月与2013年6月所获得的海气平均碳通量分别为-3.38和-2.87 mmol·m-2·d-1。从区域分布上来看,春季黄海表层pCO2及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近岸—外海”差异。50 m等深线以浅的江苏近岸及黄海南部具有较高的pCO2含量(380~580μatm),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源;而50m等深线以深的黄海中部海域则具有相对较低的pco2含量(300~340μatm),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夏季黄海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碳源汇特性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2年7月,2011年8月与2013年8月所获得的海气界面co2通量分别为1.64,1.94和-1.21mmol·m-2·d-1。以34°n,122°e为中心的江苏沿岸海域能够强烈地向大气释放co2(6~18mmol·m-2·d-1),是决定夏季整个黄海碳源汇性质的关键区域。夏季黄海能够吸收大气co2的碳汇区则局限在东南部的有限区域内,对整个黄海的碳源汇性质影响较小,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变化范围为-4~-14mmol·m-2·d-1。秋季黄海表层pco2及碳源汇的分布格局与春季十分类似,即以50m等深线为界,等深线以浅的黄海西部近岸区具备较高的pco2含量(350~420μatm),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源,而等深线以深的黄海中部外海区则具备较低的pco2含量(350~370μatm),是大气co2的碳汇。与春季不同的是,秋季黄海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源,具有四个季节中最高的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6.43mmol·m-2·d-1)。表层海水温度、浮游植物活动、水体混合作用、黄海冷水团等因素是控制黄海海气界面co2交换控制过程的关键因素。对比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活动与水体混合作用等非温度因素是控制黄海近岸海域(水深<50m)海气co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而表层温度变化则是控制黄海外部开阔海域(水深>50m)碳通量的首要因素。2.东海在春季、夏季皆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分别为-9.34和-5.49mmol·m-2·d-1,两个季节共可吸收碳约160万吨,占东海全年碳汇总量的三分之一。东海碳源汇格局的区域差异明显,近岸的长江河口区多表现为向大气释放co2的碳源,而外海的东海陆架区则多表现为吸收大气co2的碳汇。浮游植物生产、水体交换混合与长江径流输入是控制东海海气co2交换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季节与区域差异。东海在春季(4月)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汇,其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为-9.34mmol·m-2·d-1。能够吸收大气co2的碳汇主要位于长江口外部及50m等深线以深的东海中部海域,尤其以长江口外部海域最为显著,而能够释放co2的碳源则出现在东海东北部及浙江沿岸。初夏季节(6月)东海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碳汇,海气CO2通量相比春季(4月)有所降低,其平均值为-6.37 mmol·m-2·d-1。东海夏季碳源汇分布相较于春季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长江口外部海域在4月表现为大气的碳汇,到了6月该海域则变成碳源。浙江沿岸海域在4月具备较高的pCO2含量,是大气CO2的强源,到了6月份,该海域反而具备较低的pCO2,成为大气CO2的碳汇。在盛夏季节(7、8月),东海依旧能够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海气CO2通量平均值维持在-4.62 mmol·m-2·d-1左右。盛夏季节东海碳源汇的分布格局在不同年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在2011年8月,东海能够向大气释放CO2的碳源区基本存在于30°N以北,123°E以西的长江口外部和26~28°N范围内的东海南部,能够吸收大气CO2的碳汇区则位于东海中部海域。但一年之后的2012年7月,东海南部的碳源区相较2011年扩大到了30°N附近,而长江口外部的碳源区则缩小至122.5°E以西,碳汇区的面积相比2011年也有所减小,主要集中在29°N以北的海域。浮游植物通过“生物泵”效应所造成对大气CO2的吸收作用,是影响东海春季、夏季海气CO2交换过程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可通过春季(2011年4月)整个东海与初夏(2012年6月)东海内陆架区海域表层pCO2与叶绿素(Chl a)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得到印证。水体交换混合与长江径流输入则是影响东海春季、夏季海气CO2交换过程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这两者一方面可直接通过无机碳的输送造成水体pCO2显著升高,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影响营养盐水平控制浮游植物生产活动,从而间接对海气CO2交换过程施加作用。长江口海域仅在夏季表现为大气CO2的碳汇,表层水体pCO2平均值为320μatm,在春季、秋季、冬季皆表现为碳源,pCO2平均值分别为429、611、605μatm。长江口海域碳源汇分布与表层碳酸钙饱和度密切相关,在pCO2较低的碳汇区,碳酸钙饱和度相应较高,而在pCO2较高的碳源区,碳酸钙饱和度相对较低,秋冬季甚至出现了不饱和现象,说明长江口海域存在海水酸化的潜在风险。
其他文献
室内对峙试验研究表明,木霉突变菌株T1010用农药处理,大多数农药不抑制T1010的生长,共同使用能提高T1010抑制病菌的能力,T1010仍以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作用及溶菌作用、重寄生
【摘要】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权证价格因素的分析,对B-S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对不同情况下的权证采取了不同的定价方式。  【关键词】权证;定价;B-S公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080-02    所谓权证,就是凭证持有人有权利于履约期间内,依履约价格及执行比率,要求发行人交割该标的证券的契约。根据权证的标的资
“实践”一直是整个西方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实践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将实践观进一步发展,对实践观问题的探讨实现了从观念实践观向现实实践观的跨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的重要早期著作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实践观思想,马克思在《提纲》中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以往的哲学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改革,实现了彻底脱离以前的思辨的思维方式以及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最终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
硫酸抗敌素,又称硫酸黏杆菌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它已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它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具有很强的抗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建设的资金、建设计划、建设所处的基础环境、污水处理设备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将考察结果与具体知识进行充分结合,确定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各
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逐步深入和规模不断扩大,海洋腐蚀给国民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日益增加。海洋腐蚀不仅缩短了海洋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维护维修的费用,而且还
《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韩庆祥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看点]60多年前,梁漱溟曾问:"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这,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6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
《心胜.3》,金一南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看点]对西路军征战的多维解读;对古田会议的重新认识;对大国关系的冷峻诠释;对统一大业的忧心谏言。横跨中西,纵论古今,解构
研究干酪乳杆菌发酵工艺条件对鱼糜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在鱼糜中添加1.5%食盐和2.0%葡萄糖于25℃下发酵24 h时,所得样品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适用于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本文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采用“订单培养,双元施教”的模式,对现